林陵祥:一片冰心在银壶

“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这句明万历年间《福安县志》中的记载,描绘了闽东地区畲族银器锻制的繁荣景象。畲族人崇尚银饰,女性日常佩戴的耳环、手镯、吊坠等首饰,寄托了她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祝愿。而婚丧嫁娶等人生中的重大时刻,或是民族传统节日,银饰银器也从不缺席,可以说,银饰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末以来,畲族银器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精湛的工艺逐渐兴盛。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畲银技艺也历经波折,几近失传。

幸而,有以林陵祥为代表的畲族银器锻制工艺传承人,以不懈的努力让这份古老的技艺重焕新生。

接受我们采访的当天下午,林陵祥将参加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与新匠人”的圆桌沙龙。恰逢龙年,他创作了一套龙题材的纯银茶具,这套作品亦随他亮相于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论坛。

尽管曾突破无数银器锻制的难关,也取得了很多含金量颇高的荣誉,但在林陵祥看来,自己仍是个打银人,归根到底是个手工艺者。

Part1:背井离乡,辗转千里的学艺之路

打银的小锤在林家已经敲过几百年。

盈盛号传至林陵祥是第七代。在他年幼时,邻里邻居常常拿老银来家里翻新,林陵祥对于银器的兴趣就在旁观打银锤一次次的挥舞与落下中萌发。

爷爷奶奶时常讲述祖辈的辉煌与故事,林陵祥也曾亲眼看到爷爷奶奶的银簪与虎帽,上面錾刻的花纹细巧精致,巧夺天工。但由于过去家庭突遭变故,这份珍贵的技艺在父辈手中不慎遗失,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那些精美的银饰一直让他魂牵梦萦。为了找回失落的技艺,林陵祥踏上漫长的求学之路。他先是前往邻市宁德,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师傅,凭借着极高的悟性和勤奋,短短两年间,技艺便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复原祖辈遗物的重任依旧艰巨,他深知自己仍需更上一层楼。

不甘心的林陵祥又辗转南京、北京等地四处拜师。在河北时,他更是不惜自费请老师傅打银,自己则在旁观摩,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

畲银长于精湛的錾刻工艺,造型新巧独特、纹饰雕工细腻精美。这种技艺林陵祥已经初步掌握,但如何锻制出层次更加分明的高浮雕银器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他。他了解到西藏一带用于佛教的银器具备这样的特点,于是便动身前往西藏,寄居在打银师傅家中,虚心求教,渴望找到突破的灵感。

在林陵祥看来,学艺之路永无止境。师傅传授的仅是基础手法,而真正要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还需自己不断摸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刻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图案,需要打磨什么形状的錾刀,需要用怎样的手法才能够于方寸之间完美錾刻,都需要反复尝试才能突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林陵祥就这样不断拜师学习、不断实践探索,积累起相当丰富的银器锻制经验,持续提高银器锻制水平。

Part2:让尘封于博物馆中的工艺再一次成为现实

随着林陵祥的技艺日益精湛,1999年,他和哥哥林贤学重启祖辈创立的“盈盛号”品牌。自己潜心于银器的雕琢与打磨,哥哥则负责对外拓展与合作,兄弟俩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市场中稳扎稳打,逐渐站稳脚跟。到2007年,“盈盛号”的畲银制品已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甚至远赴东南亚展销,声名远播。

2010年,对“盈盛号”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林陵祥创作的《八宝银盘》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使得林陵祥与他的畲银锻制技艺声名鹊起。但是林陵祥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向更高水平的技艺发起挑战。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友人提及“口耳一张打”的银壶技艺已濒临失传,国内无人能及,即便在日本也鲜有匠人掌握。这句话激起了林陵祥作为手艺人倔强不服输的斗志:“别人越说做不来,我就越来劲。”

“口耳一张打”,即仅凭一张银片,通过锤揲技艺,无焊接地打造出壶身、壶耳及壶嘴,其难度可想而知。在锤揲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将银片打歪打破,还要保证银壶整体线条的优美流畅,因此每一锤的落点都必须非常精准、分毫不差。

林陵祥不断改进工具,反复尝试,在报废无数把银壶之后,最终攻克了“口耳一张打”的难关。而这第一把“口耳一张打”的作品,也获得了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奖。

林陵祥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锤揲,他还从历史中挖掘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譬如始于商周、多用于青铜器上的金银错,这项工艺用料珍贵、工艺复杂、精美绝伦,备受王公贵族青睐,但后来逐渐失传,仅存在于博物馆的文物之中。

“金银错在青铜器上很好做,因为青铜的硬度大,而银器比较薄比较软,想要在上面再镶嵌东西,难度就大大提升了。”再次面对挑战与质疑,林陵迎难而上,在薄约80丝的壶身依纹錾槽,嵌入金丝金片,再根据画面高低分层细致錾刻。他不仅成功地复原了这项古老的技艺,还开创性地运用到了银壶的制作当中,获得了“金银错银壶第一人”的称号。

林陵祥还在不断尝试同其他工美技艺融合:他借鉴福建寿山石雕常运用的薄意雕技艺,它比浅浮雕更浅,能在层次薄的基础上雕出分明的形象。在银壶锻制中采用薄意雕,既使画面具有灵动感、富有画意,又使得银壶不至于过厚影响使用。景德镇瓷器因其画工、构图方面的特长,也被林陵祥汲取吸收,运用其中。由于银的导热性较强,茶杯茶壶容易烫手,于是林陵祥又引入了福州漆器以及非遗藤编,以脱胎漆工艺使得藤条光滑油亮,编织在需要隔热的壶柄等处,既美观又实用。

谈及未来,林陵祥满怀憧憬。他计划挖掘并复原唐朝时期的金银平脱工艺,期待银器与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的漆器能有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

Part3:在发展中传承得更远

在畲族的汉化进程中,畲银技艺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独特的图腾。除口口相传之外,他们还巧妙地在银器上镌刻图案,记录本民族的文明印记。从出生、婚丧嫁娶到民族节日的欢庆盛事,乃至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与银器、银饰紧密相连,难舍难分。

畲族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始终是林陵祥心之所系。

近几十年来,以林陵祥为代表的新一代畲银手艺人积极挖掘、抢救畲族文化与畲银技艺。2014年11月,福建省宁德市申报的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让畲银技艺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更为其保护与传承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盈盛号”在汲取畲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能彰显独特的民族风情。他们明白,唯有创新发展,才能传承得更远。因此,“盈盛号”将目光投向现代生活,运用传统技艺提升生活品质,让传统之美融入日常,触手可及。其产品从观赏性的礼品、收藏品逐渐扩展到实用性的酒具、茶具、餐具,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并巧妙融入畲族的红、黄、黑等色彩元素与凤凰等图腾图案,使之别于普通纯白银制品,彰显文化韵味。

如今,“盈盛号”在林陵祥林贤学兄弟二人的经营下,业务已遍布福建,并持续向外拓展,成为闽东银饰品加工业的佼佼者。2009年9月,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首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对于畲银技艺的传承,林陵祥有着深远的规划与布局。他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畲族工艺培训基金”,不仅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还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注重吸纳与培养畲族青年才俊,仅在此学艺的畲族学徒已有十余人。

他满怀期待,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共同为古老的畲银技艺注入鲜活的时代因子,让这份承载着闽东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向世界展示畲银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