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电影终于启程了

如果说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2》在一月份就预定了2023全年最佳国产电影,不算过分吧。

春节期间,很多人选择了这部完全没有贺岁气氛的科幻电影,包括我家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走出影院,当我好奇地想要知道他们的观后感时,这帮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懵懂少年给我的回答是,“先让我缓缓”。显而易见,这些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部足以载入科幻电影历史的作品,尽管还没有完全看懂。

《流浪地球2》长达三个小时的篇幅,导演既为科幻爱好者安排了忠于原著的硬核情节,同时也照顾到了普通观众看个大片的基本需求。而鉴定一部科幻电影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让非科幻爱好者也能够接受,《流浪地球2》的破纪录的票房和远超同期贺岁片的高分评价足以证明这部科幻电影的成功。

相信许多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在看完眼花缭乱的前半部电影之后,留下印象的只有那部上天入地的太空电梯。而对于电影后半部突然将焦点从地球转向月球会感到有点跟不上节奏,毕竟电影名字不是《流浪地球》吗?

电影前半部分努力地在还原刘慈欣原著中宏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类面对着一颗逐渐衰竭的太阳,不得不在各种逃生计划中做出艰难的抉择。

《流浪地球》令人感到震撼的并不只是来自于那些宏大的场面,还有电影从始至终一直在试图和观众探讨的那个问题,人类社会是否需要为一百年后的危机而放弃现在的生活?

最终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流浪地球”。

电影后半部分,导演高明地安排了通俗易懂的非科幻情节,让普通观众也能感受到这部科幻电影的震撼力。

所有人都能看懂,电影中的这些普通人为了一个并不怎么让人看得懂的目标,而做出了极为英勇的行为。

《流浪地球2》相比第一集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弱化了吴京扮演的宇航员角色,电影中真正出彩的是李雪健扮演的驻联合国代表和刘德华扮演的数字工程师,这样的演员阵容更加能表现出刘慈欣科幻小说背后强大的人文内涵。

电影中最让观众感到震撼力的一幕恰恰是一个与科幻无关的情节,当中国先遣队迟迟无法开启根服务器,面对作战指挥的强烈质疑,李雪健扮演的驻联合国代表给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人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流浪地球2》结尾的一幅画面将会载入中国科幻电影历史,执行完起爆程序的宇航员疲惫地倚靠着核弹装置坐在月球地面,在倒计时归零之后,他们抬头遥望了自己的地球家园最后一眼,平静地按下核弹起爆的扳机。地球从此摆脱月球引力开始流浪,而这些孤独的宇航员却永远留在了月球。

从《流浪地球1》走到《流浪地球2》,最让人惊喜的是我们依稀看到了一条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道路。

当下的中国电影工业,在资金实力上和科技能力上都能做出不亚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效果,然而我们看到的《流浪地球》绝对不是一部简单堆砌电脑特效的视觉电影,强大人文内涵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好莱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将电影特效推向了巅峰,代表作品要算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那部当时创下历史票房纪录的《阿凡达》。即使是2022年上映的《阿凡达2》,也没有在电影技术上多少革命性的进步,留给中国科幻电影创新的空间相对有限。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科幻电影走上了一条既没有怪兽也没有外星人的道路,显然对于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噱头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然而正如同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真正在探索宇宙奥秘和思考人类命运的大国。只有在这样的国家才会诞生《流浪地球》这样“上帝视角”的作品,而这种充满人文内涵的中国科幻电影才能走向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