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学习当不完美父母─亲子关系的破裂与修补
▲先前艺人宥胜因为女儿蕾蕾不收玩具,愤而撕毁,教养方式引发论战。(图/记者林映妤摄、翻摄自宥胜脸书)
●留佩萱/美国心理证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某艺人爸爸因为孩子不收玩具而将玩具撕毁」、「某部落客妈妈将孩子哭着道歉的影片上传」,这样的新闻你应该一点都不陌生。在这个社群媒体发达的年代,「如何教养孩子」成为一个不断被众人拿来检视与讨论的议题。
每当出现引发争议的管教方式时,网路上许多人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些教养对孩子造成伤害、或分享自己童年遭受过的类似伤痛。的确,我们需要探讨为什么这些方式不适当,但身为一位心理治疗师,每当读到这些新闻时,我更好奇─在这些父母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后,他们如何做修补?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行为伤害孩子后,会去跟孩子谈发生了什么事情、和孩子道歉吗?还是害怕没面子,所以把过错都推卸到孩子身上?或者,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继续过本来的生活?
「我的妈妈从来没跟我道歉过,也从来不承认她做错了。」我的一位个案这样说:「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她说的对,有一次她乱指责我拿她的东西,东西找到后,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开玩笑地转移话题。我只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就像这位个案一样,许多人的童年经验都是「我的父母从来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没看过自己的父母示范如何健康地修补关系,所以长大成为父母后,还是一样不知道如何修补裂痕。于是,许多人在成为父母后开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错、或是不敢承认自己做错。
但是,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孩子需要的是愿意承认错误,并且在关系破裂后,懂得修复裂痕的父母。
父母为何戴上「完美」的面具?
养育孩子充满压力与挫折,德国一项研究调查,很多人认为刚成为父母的前两年所带来的压力程度,比起离婚和失业所产生的压力还严重。不仅如此,这些受访者还说,如果坦承这些挣扎与不满意─当父母让他们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定、后悔有小孩、与伴侣亲密程度变糟─谈论这些,会让他们看起来像是个很差劲的父母、会很没面子。毕竟,大家都说:「母爱是本性」、「孩子出生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好像当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
前阵子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台湾新手妈妈叙述自己生完孩子后的生活改变,说如果可以重来,会选择不要生小孩,却遭受到网友攻击:「是妳决定要生的,就不要抱怨」。当父母承认自己的挣扎时,得到的不是接纳与支持,而是社会大众与周遭亲友的指责与评价。一份调查访问了快五百位家中有刚出生到五岁小孩的母亲们,其中有六成的妈妈都曾经因为养育孩子被批评,包含了教养方式、孩子的饮食、睡眠作息等等。而批评的来源大部分来自家族里,包含自己的父母、伴侣、公婆或是姑嫂妯娌,以及朋友和社会大众。
当周遭没有支持,许多爸爸妈妈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隐藏起自己的挫折与挣扎。有时候,想要完美不仅来自外界讯息,也来自内在需求:如果父母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凡事被要求完美,那么,教养孩子上当然也觉得要完美。不仅如此,有些父母将孩子的表现视为自己的成就,所以不断要求孩子表现优异,因为当孩子很成功,父母才会觉得有面子,觉得「我是个成功的父母」。
卸下完美面具,才能看见孩子的需求
当父母无法谈论自己的挣扎,想尽办法要变成完美时,大家就开始急着找「解药」:问教养专家、寻找要怎么做的步骤和答案。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许多重视改变行为的管教方法,像是奖惩制度或是隔离法,会受到父母的欢迎。因为似乎照着这些步骤,孩子的行为就会被「治好」,而孩子好的行为表现就像是奖励品,让父母觉得很有面子。
当然,行为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行为是孩子传递讯息的方式,是孩子表达内在需求的方法。当父母只寻求改变行为的快速解药时,往往就忽略了花时间去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我常常和找我咨询的父母亲解释,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像是冰山表面,藏匿在水面下的那一大块冰山,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而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如果你想解孩子,就必须先抛弃「完美父母」的面具,以及抛下使用那些「快速解药」的心。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你愿意克制自己不要立刻惩罚孩子、隔离孩子、或是恐吓威胁孩子「要把玩具丢掉」。相反的,你知道孩子这个行为是在表达他的内在需求,然后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饿了吗?累了吗?心里有什么情绪无法处理?
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花时间和力气去了解他们的父母─愿意看见他们的需求、听他们说话、并且愿意理解冰山下他们真正要传递的讯息。
破裂而后修补─孩子需要看见父母的不完美
在做心理咨商时,我很常听到父母说很害怕犯错、怕自己做出的行为伤害孩子。
的确,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可能产生大大小小的裂痕,譬如,一位妈妈在五岁的儿子不小心把碗打破时痛骂他:「你怎么这么笨,笨手笨脚的!」;一位爸爸在七岁的女儿跑来要跟他一起玩时,对她吼叫:「烦死了,妳怎么不会自己去玩!」很多时候,关系发生裂痕后,父母无法接纳自己的错误,所以开始自我谴责:「我怎么能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真是一个失职的母亲!」「我真是一个糟糕的爸爸!」而当父母淹没在自责中,就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修补裂痕。
父母每一次的犯错都可能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不过,裂痕出现后如果伴随着修补,反而更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因为当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会犯错,并且在犯错后做修补,其实是在给孩子示范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做修补是指,父母愿意找时间和孩子谈发生了什么事情、承认自己的错误。譬如上述那位妈妈向儿子道歉,告诉孩子自己不应该说出这么伤人的话语;那位爸爸向女儿道歉,向孩子解释自己因为工作而很焦虑,但不应该把焦虑发泄在孩子身上,告诉孩子他会好好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经由破裂与修补,孩子可以理解到,父母会犯错,也会做修补─也就是说,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但也有能力可以修补错误。
从现在开始,练习当不完美父母
能够理解身为人就是有缺陷,并且能够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做修补,这是维系任何关系最重要的关键。不论是亲子、婚姻、恋爱、职场、或是朋友关系,要维系一段健康关系并不是确保「关系没有裂痕」,而是要能够辨识并承认这些裂痕,并且修补所产生的伤害。
关系破裂后需要伴随着修补,这是台湾许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人对你示范如何修补关系。于是,很多人在成为父母后,无法接纳自己犯错,或是在伤害孩子后,不知道如何承认,更不用说修补。
我在咨商个案时,常常要不断自我检视:「我现在对个案说的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还是为了帮助个案?」在教养孩子上,我也常邀请父母可以这样问自己:「现在我做的事情,是为了要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完美父母,还是为了回应孩子这个时候真正的需求?」
父母要能够辨认裂痕,承认并修补错误,第一步就是要练习成为不完美父母;要接受身为人类就会犯错、接纳自己会犯错,才能够承认错误。当愿意抛下完美父母面具后,才能去理解孩子行为下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看见孩子的行为,就可能认为孩子做什么都是故意的、认为都是孩子的错,就错失了辨认与修补裂痕的机会。
我们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们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会犯错,而且还可能常常犯错。但是在犯错后,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承认错误,修补关系。
●本文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