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与孩子的情绪同在 有感受才算真正活着

▲我们把情绪分成「正面」和「负面」,只有正面情绪被接纳,我们强调要开心快乐、凡事往好的方向想,负面情绪则不被接受,只好藏匿起来。(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留佩萱/美国心理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我曾经在一个课程中做过这样的小活动:拿出十张小卡,写下十项生命中你想要的东西,像是健康的身体、有热忱工作、美好的婚姻养育小孩孩子身体健康、有自己的家…等等。如果你愿意,也请你拿出十张小卡写下十样想要的东西,写完后把卡片翻到背面,随机抽走五张,然后翻开看剩下的那五项。

想像一下,你人生中想要的十样东西,只有五项会如你所愿,另外五项可能会因为各种意外而失去:你可能会被裁员失去工作、得到重大疾病失去健康、伴侣死亡、离婚、得到心理疾病、孩子有特殊需求、因为发生大地震而失去房子…等等。

生命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会充满变化,因为人生不会只照着你所计划样貌展开。

这些骤变往往带给人许多冲击与情绪──悲伤、愤怒、失落、震惊、受挫…等等。这些不如预期的经历与令人痛苦的情绪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帮助孩子准备好面对与处理这些情绪了吗?

隐藏负面情绪会失去什么?

在这个非常强调正向思考的社会里,我们把情绪分成「正面」和「负面」,只有正面情绪被接纳,我们强调要开心快乐、凡事往好的方向想,负面情绪则不被接受,只好藏匿起来。在教养上,当孩子拥有负面情绪时,许多父母会讥笑、羞辱、或是责备孩子,像是:「不准再哭了,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有什么好害怕的,你这个胆小鬼!」「你怎么可以对长辈生气,真没礼貌!」

当然,如果人生都只照着我们想要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只需要感到快乐就好。但是,生命充满不确定与意外──那些你无法预料的事情、你以为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有可能瞬间让你的世界瓦解。在咨商室中,我看到我的个案经历童年虐待、亲人或伴侣死亡、亲人被谋杀、性侵害、受到暴力攻击、困在充满虐待的婚姻中、离婚…没有人计划要发生这些事情,但是生命无法预测

如果我们把难受的情绪都推到墙后,表面上装出一切都很开心、很正向,那么我们就失去了面对以及处理这些困难情绪的能力。做为父母,如果我们只愿意接纳孩子的正面情绪,那么我们也失去了让孩子学习处理各种情绪的机会──这个面对生活最重要的能力。

情绪告诉你生命中「什么重要」

把情绪分成正面和负面,这样死板二分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许多人就会落入「好情绪」与「坏情绪」的迷思──好情绪才能表现出来,所有坏情绪都应该要压抑。于是,当悲伤难过时,许多人会告诉自己不该这样感觉、不应该去想难过的事情。

但是不去想、不去难过,并不会让这些痛苦的情绪离开。相反的,当我们刻意压抑与忽略感受,这些情绪只会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累积许久的内在痛苦倾塌下来。

当我们对痛苦的情绪越陌生,就会越害怕这些情绪。对于许多人,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不敢去爱,因为害怕未知与焦虑所以不敢做改变。受挫、失望、愤怒、心碎、焦虑,这些令人难受的情绪都是「活着」的一部分,就像心理学家苏珊大卫(Susan David)所说,不用感受这些痛苦的情绪是「死掉的人才有的目标」,因为只有死掉的人才永远不会受挫、不会失败、不会痛苦、不会心碎。

我们必须重新看待情绪,不用再把情绪分成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人面对发生事情的反应。情绪提供给我们讯息,让我们注意到生命中重要的事情、需要被改变的事情。如果你看到有人被不公平对待感到生气,表示你在乎公平正义;如果你在关系中感觉不被重视,不快乐的情绪在告诉你需要做改变,需要与伴侣沟通,或是需要离开。

许多人对情绪有个迷思,认为不要去想痛苦的事情就不会痛苦。但刚好相反,面对这些痛苦情绪的方式,就是要让自己去感受,去接纳这些痛苦。而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接纳各种情绪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孩子的情绪同在。

练习与孩子的情绪同在

与孩子的情绪「同在」指的是「一起经历」──接纳孩子拥有的感觉,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感受,并且让孩子知道:「我知道你现在有这些情绪,我在这里和你一起。」也就是说,当孩子悲伤难过时,你只要陪伴着那份悲伤就好,不要告诉孩子「不要再难过了」或「这件事情没什么好难过的啊」。你愿意让孩子难过,然后和这份悲伤共处。

和悲伤时的孩子一起、和生气时的孩子一起、和受挫时的孩子一起、和失望心碎时的孩子一起──当父母能和孩子的情绪同在,传递出的讯息就是:你所拥有的各种感觉都是正常的,而且有我在,我在这里陪你。

当我们能和孩子的情绪同在,孩子就能多花一点时间和情绪相处,然后学习到:这是什么情绪?什么让我有这样的情绪?孩子可以理解到拥有各种情绪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不管有什么情绪,他都不是孤单一个人。

当孩子每次都可以花一点时间与令人难受的情绪相处,他就可以了解──这些情绪虽然痛苦,但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与压迫,我知道怎么跟这些情绪相处,我不需要把这些情绪推开,也不需要逃避。

日常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产生情绪,每一次与孩子的情绪同在,父母就是在示范接纳情绪。慢慢的,孩子学习到情绪是很自然的、被接纳的,有人会陪他面对处理情绪,然后,孩子就能开始自己调节情绪,这是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变化与挫折最重要的能力。

从今天开始 允许自己拥有各种情绪

就像环境需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内在世界也需要情绪多样性──不管是让你快乐或是让你痛苦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要能够与孩子的情绪共处,父母要先能够与自己的各种情绪同在。也就是说,当你感到气愤、挫折、悲伤…时,能够不去评价自己「我不应该这样感觉」,而是去接纳以及与这份情绪相处,去好好聆听,这个情绪在告诉你什么?

人生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会充满变化,如果我们害怕去感受痛苦的情绪,那么就可能会错过生命中许多美丽时刻──愿意让自己去承担心碎的风险,才有可能去爱人;愿意让自己失败失望,才有可能去挑战新东西去尝试;愿意让自己脆弱,我们才能敞开心去与其他人连结。

教孩子去感受各种情绪,他才能尽情地活着,去感受到生命中出现的感动与痛苦。我们需要让情绪出现,才能去倾听情绪在告诉你什么讯息。请允许自己拥有各种情绪,也陪伴孩子拥有各种情绪。

热门推荐》►留佩萱/自杀的人并不是想死!为什么人们会想谴责不幸的人?►苏绚慧/常自责、有罪恶感的人:心中都有个受伤的孩子►瑞影时光/与《判决》无关 是跟人性有关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