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瘂弦溫柔串起文壇珍珠

文化部长李远(前排右)、台北市文化局长蔡诗萍(前排右三)、文化部前部长龙应台(前排左三)及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前排左二)等人,下午出席痖弦追思会暨文学展。记者侯永全/摄影

「有一天我们不在了,语言仍是我们的化石。」痖弦追思会邀来蒋勋、杨泽、陈育虹等多位诗人朗诵痖弦诗作,歌手安祖还为痖弦名作「如歌的行板」谱曲演唱。蒋勋表示,很庆幸中学时代便认识痖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其诗作中的「温柔之必要」。

诗人陈义芝说,痖弦是推动台湾报纸副刊转型的关键人物,他将副刊的作者和读者,从文青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

一九八○年代的联合报副刊,曾邀诗人杨牧和大明星胡因梦对谈「中国电影有没有希望?」邀作曲家和高凌风对谈「流行歌曲何去何从」,邀台大中文系主任叶庆炳和崔苔青对谈综艺节目。在痖弦旗下工作多年的联合报副刊前主任陈义芝说,痖弦让不同价值观和阶层的人用副刊对谈,盼能解构旧思维、融合不同价值观。

而当时的副刊「仿新闻版」跟着时事跑,中美建交第二天,登了一整版文人对国家的建言,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抓紧廿四小时黄金时间做专题。陈义芝说,痖弦运用大量的「预告」和「编按」,向读者解释这些专题的意义和重要性。当时的报纸副刊「背负为读者建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观的使命」,加上中时和联合副刊良性竞争,打造「热副刊」的黄金年代。

龙应台透露,写「野火集」时收到痖弦来函邀稿,将稿子寄去后,痖弦回信「犀利的留给友报、温柔的留给我报」,温柔地退了稿。她认为痖弦是一条线,将台湾文学史上一粒粒的珍珠串起来,如果没有他个人的魅力,这些珍珠将散落一地。诗人白灵表示,「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就是痖弦对待朋友与作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