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藏有肝肾毒性 6种人要小心!专家曝3招自保
卫福部食药署预告,由于芦荟素长期食用容易刺激肠胃道和子宫收缩、腹泻,甚至导致肝毒性与肾毒性,因此将加注警告标语,不建议6类人食用。(康健杂志提供)
芦荟清热消炎,是许多人喜爱的夏季圣品,但卫福部食药署预告,由于芦荟素长期食用容易刺激肠胃道和子宫收缩、腹泻,甚至导致肝毒性与肾毒性,因此将加注警告标语,不建议6类人食用,究竟外用内服芦荟时该注意哪些事项?
芦荟常被用来敷脸或制成美容产品,尤其最适合晒后舒缓镇静,现在更有许多饮品中添加芦荟果肉、或甚至直接榨成芦荟汁饮用,但卫福部食药署指出,已有许多国外研究发现,芦荟的主要活性成分芦荟素属于羟基蒽类衍生物(hydroxyanthracene derivatives)的一种,长期食用容易刺激肠胃道和子宫收缩、腹泻,甚至导致肝毒性与肾毒性。
为此,食药署预告订定「食品原料芦荟之使用限制及标示规定」草案,表示未来芦荟要当作食品原料的话,必须是完全去皮后的费拉芦荟(A. vera)及好望角芦荟(A. ferox)品种的叶子,才能加工使用。同时芦荟素(aloin)的含量不可以超过10 ppm,并且必须标示「不建议经期妇女、孕妇、授乳者、孩童、消化道或肝肾疾病患者食用」警语字样,草案预定自后年元旦、也就是2022年1月1日生效。
食药署食品组科长廖家鼎指出,芦荟种类众多,目前台湾市面上的食品采用的芦荟原料正是费拉芦荟和好望角芦荟品种的叶子,尤其以费拉芦荟占大多数,主要从美国进口。芦荟去皮若未能完全除净,下肚后大量的芦荟素累积体内,恐怕会造成腹泻及肝、肾毒性,国际研究曾发现,有人食用高浓度、高剂量的芦荟萃取产品连续4周以上,结果肝指数飙高。
好望角芦荟也是可食用品种。(康见杂志提供)
其实,芦荟使用历史悠久,具有多种保健治疗效果。早在公元前20~30世纪古埃及医书便记载芦荟为外用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将芦荟当作缓泻剂,芦荟的广泛药效被收录在欧洲各国药典中。
近代美国研究发现,芦荟治疗辐射灼伤效果极佳。英国研究也证实,芦荟的透明胶质可帮助修复胃溃疡伤口,尤其对于服用抗发炎药物导致胃溃疡的患者,效果特别好。
芦荟叶的黄褐色汁液接触空气氧化成为黑色中药材,内服可以帮助排便,达到清热解毒效果;外用则可镇定消炎,西医常用来缓解轻度烧烫伤和皮肤发炎,许多民众会在家里种植芦荟,以备不时之需。
●芦荟究竟该怎么用才安全?专家提醒以下3件事:
目前台湾常见的芦荟大部份是可吃可用的,叶片肥厚无花纹或是白点的窄叶芦荟,均属于可食用种类。(康见杂志提供)
1.认清可食用品种
以目前台湾常见的芦荟而言,大部份是可吃可用的,叶片肥厚无花纹或是白点的窄叶芦荟,均属于可食用种类。不过要注意花市贩卖的盆栽芦荟,属于观赏用,叶片薄、花纹多且深,不具药效也不能食用。
2.务必完全去皮
芦荟绿皮中含有毒的大黄素,容易刺激皮肤和肠胃道系统,造成红肿及肠绞痛,因此无论外用或内服,最好去皮再用。
3.不可长期大量使用
芦荟去皮使用虽可减少毒性,但大量使用仍会产生副作用。根据中药副作用文献记载,芦荟使用量约9~15克就可能发生如腹痛、腹泻或蛋白尿、心跳过缓,甚至流产等中毒现象。
芦荟在中药属性寒凉,容易造成腹泻,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孕妇及体质虚寒的人更不建议使用。
「芦荟不适合天天吃。」前长庚医院中医药剂部主任杨荣季指出,如果肝火旺盛,也就是早晨起床觉得口苦、嘴臭或有便秘、消化不良或腹胀,可以吃点新鲜芦荟汁清热解毒,但症状改善就应该停止。至于体质较虚寒的人,可以在鲜芦荟汁中加点蜂蜜或煮熟再吃,也可缓和芦荟寒性。
根据德国药品管理局规定,芦荟只能短期用于便秘,最好不要连续服用超过两周以上,以免产生慢性毒性肝炎。其实只要选对品种、运用得宜,无论内服外用,芦荟仍是很好的清热解毒良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