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动天河工程 三江源造云降雨

三江源地区是大陆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这是三江源腹地年宝玉则。(中新社资料照片)

4月28日,新人们在南水北调天津外环河出口闸站合影。(新华社)

「黄河之水天上来」,被视为「全球最大的气象控制工程」,大陆的「天河工程」计划将在青藏高原上空制造人工云,每年制造约50亿立方公尺「天上来」的降雨、补充黄河水量。6日在广东珠海国际航展中心登场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让「空中南水北调」可望付诸实现的「天河工程」卫星模型,即将首度亮相。

天河卫星总指挥刘伟亮指出,「天河工程」配套的卫星火箭,交由中国航太航太科技集团八院总研制,目前已正式启动。计划2020年先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进行「天河工程」的应用示范;最终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届时与地面设施系统,共同建构「天地一体」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应用总体作业格局。

人工调控水汽传输

「天河工程」乃是源自「天河理论」,2016年由大陆科学家、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提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其称为「天河」。大陆三江源地区的上空,存在来自西印度洋、东印度洋、云贵高原、中亚等传输过来的水汽通道,让空中云的资源具有可观的开发潜力。

王光谦研究团队提出的「天河工程」,透过科学分析大气中的水物质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新型的人工干预技术,实现不同地域间空中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调控利用。

「天河工程」将让三江源地区展开每天24次的卫星监测、绕行,为建构「一带一路」水汽传输的「空中走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援。

实现空中南水北调

天河卫星总设计师朱维表示,「天河一号」卫星为低轨低倾角卫星,采用八院的SAST-ML1公用平台,配置承载微波温湿度计、降雨测量雷达、云水探测仪等。微波温湿度计可以精准探测大气温度、湿度垂直分布,获取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降雨测量雷达可监测降雨的三度空间立体分布,云水探测仪则针对三江源地区的大气云图、地表环境特征。

国际媒体曾报导,近70年来,大陆已有2.7万条大小河流干涸;以2016年9月为例,甘肃省即有600万人遭受旱灾,损失农作物价值5亿美元,解决北方的干旱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可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增加降雨量,中远期目标为每年「空中南水北调」、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公尺,约350个西湖的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