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日晒米 粒粒皆善缘
鹿野乡农民陈忠富与妻子刘松说,日晒米就是要跟大家结善缘。(庄哲权摄)
烈日下,陈忠富翻铲着稻谷,正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写照。(庄哲权摄)
稻埕上,饱满稻谷在阳光烤晒之下,闪耀着金黄色光芒,有着几分古早味,1对老农夫妇每隔半个钟头,要帮稻榖翻身1次,这位台东县鹿野乡瑞丰村老农陈忠富,回归自然传统的日晒法,虽花更多工,但稻谷有了阳光幸福味道。他说,生产日晒米是用来结善缘。
天刚亮,67岁陈忠富与妻子刘松守在三合院稻埕等「日头」,没多久,朝阳升起,夫妻两掀开帆布,用耙子把稻谷舖满广场,开始接受阳光洗礼。忠富伯说,日晒米不怕阴天,只怕西北雨,帆布一下子盖,一下子掀,会措手及手忙脚乱。
10几岁跟着父亲播田的陈忠富说,早期台湾传统制米全用日晒法,随着时代进步,从收割到碾制,全部机械化,机械烘干稻谷约20到30个钟头,如果采用古老日晒法,夏天大概要晒3天半,冬天要1星期,万一遇到下雨,有晒不成功风险。
他说,古早晒米稻埕是泥土或柏油,温度难控制,也会有小石头跑进去,现在日晒米,地板舖1层细网,有降温作用,脚踩上去也比较不会有灼烫感,大概固定每半个小时翻1次,稻榖湿度才会粒粒均匀。
「儿女小时候听我们的,现在换我们听儿女的」陈忠富说,在女儿建议去年10月开始尝试回归传统日晒法,口感比机械烘干还香,虽要花更多时间与人力,也比较辛若,但是售价与一般米没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