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真相,越想越怪
(天下大乱)
公元88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暴起,率军奇袭大唐长安,刚从蜀中回来没多久的唐僖宗脚底抹油,又得收拾行李,到凤翔避祸。
凤翔,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
李克用反唐还不算,另外一位原本效忠僖宗的将领朱玫还趁机捉住了大唐的宗室子弟李煴,也反水了,并且把李煴立为了新帝,摆明了是要和僖宗政权对着干。
唐僖宗着急啊,上火啊,因为李克用攻打长安,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李克用一直想要收拾朱温,但是朝廷不干,李克用认为朝廷偏袒朱温所以才起兵发难,但朱玫不一样,朱玫趁乱反叛,还拥立新帝,这完全是要颠覆政权,把僖宗往死里整。
所以,唐僖宗干脆转变思路,告知李克用和王重荣,说小李小王你们先别打我了,你们先收拾朱玫吧,朱玫都挟持李煴号令诸侯了,你们不先把他灭了,万一他成气候了,到时候大家一起吃瓜落,谁也好不了。
在僖宗发出求救信息之后,俩人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李克用满口答应,说你放心吧,我帮你打朱玫,然而李克用嘴上说的欢,实际上却偏偏不去打朱玫,而是趁机夺取其它地区,扩大自己的地盘。
王重荣倒是答应帮僖宗一把,但是也用不着他帮忙了,因为朱玫帐下大将王行瑜已经倒戈僖宗,背刺朱玫,把朱玫给杀掉了。
很乱套,是真的很乱套。
(五代乱世)
如果我们足够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各个政权的治乱兴衰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一群人大乱斗的情况,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后天他打你,今天这个杀那个,明天这个背叛那个,后天这个又和那个结盟了,大后天谁又被谁给背刺了,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解起来,实在是有点难度。
而且,这其中的很多人物的出现和离场,或者说他们的死去,并不影响主线进程,所能体现出的不过是人心的丧乱和人性的可怕。
今日义结金兰是好友,明日给你一刀不留情啊。
朱玫背叛朝廷,活该被王行瑜给弄死,被拥立为皇帝的李煴投奔王重荣,结果被王重荣当成篡位的伪帝给杀掉了,这场动乱,看似已经平息。
但是,王行瑜虽然除掉了朱玫,倒戈了朝廷,可他本质上也不是好人。
在杀掉朱玫,接管了朱玫的军队并且控制了长安之后,他大肆掳掠,残杀百姓,当时正是十二月,天寒地冻,白雪飘扬,古老的皇家宫殿披上银装,修建的有格有调的长安市坊也是一片雪白。
很多百姓被杀害之后随意的被抛在街道上,到处都是横尸,鲜血在白茫茫的大地中变得尤为醒目。
那景状,实在是惨不忍睹。
(大唐寂寥)
史书上不会记载这些无辜受难的百姓的名字,而自打黄巢起义以来,人们对这种横尸遍野的大规模死亡也已经司空见惯。
如果大唐是一个筛子,那么这些老百姓就是筛子频繁被翻动时而被抖落的灰尘。
李克用不打长安了,王重荣也消停了,朱玫也死了,长安解围,僖宗作为皇帝,不可能一直在外边游荡,所以他决定返京。
然而,返回的路上,他又被另外一个军阀李昌符给滞留了。
李昌符,和朱玫都是同时期的军阀,这哥们说什么就是不让唐僖宗离开自己的控制范围。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所以这个时候肯定没有《三国演义》在世面上流通,但是大家都明白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所以谁要是有机会,都想把皇帝给握在手里。
而且,李昌符更加担心,自己以前和朱玫还有书信往来,俩人以前还曾经商量过要对付唐僖宗,如果僖宗回到长安,万一这事儿被皇帝查了出来,自己实在是不好交代。
所以,李昌符就诓骗唐僖宗,说皇帝啊,长安两度动乱,宫室焚毁,还在重建修复中,您这么快回去也没用啊,您没地方住是不是,所以您在我这儿待着,等到大明宫修好了您再回去。
李昌符用一个蹩脚的理由留住了僖宗,但他却不知道,他将会迎来更大的灾难。
(李昌符 形象)
僖宗的护卫军队神策军里有位将领,名字叫做杨守立,因为争道的问题和李昌符闹了很大的不愉快。
所谓争道,大概就是杨守立领了一队兵在路上走,李昌符也领了一队兵在路上走,两帮人遇上了,可谁都不肯给谁让路,结果矛盾变争吵,争吵变动手,动手变互殴,两帮士兵竟然因此打了起来。
唐僖宗这个人,别的不擅长,就擅长劝架,之前李克用一直要和朱温碰一碰,都是僖宗从中调停,要不然也不会逼得李克用翻脸暴起,反攻长安。
这拉架啊,不是不能拉,因为拉架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见义勇为,但是僖宗素来喜欢拉偏架,他拉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让制造问题的人不要再制造问题。
就比如之前上原驿之变,李克用差点没让朱温给烧成烤鸭,结果僖宗偏袒朱温,就搞得李克用很不愉快。
现在杨守立和李昌符打起来了,如果僖宗圣明,他要拉架,他就应该先弄清楚怎么回事儿,研究明白谁对谁错,对的安抚,错的处罚,你这么做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但僖宗不是,僖宗属于那种,比如你和别人发生矛盾,别人给了你一刀,你伤口正哗哗流血呢,僖宗却跑过来跟你说算了,这做人要大度,你说你受得了受不了。
因此,僖宗只是劝杨李二人不要打了,而没有深入的解决两个人的矛盾。
(杨守立 形象)
这么一来,李昌符心里就有想法了,这杨守立是神策军,是皇帝的亲信,李昌符认为皇帝袒护亲信而轻视自己这种地方节度使,当天晚上可就翻脸了,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带兵袭击僖宗,想要把僖宗给杀掉,以泄心头之郁闷。
李昌符想要模仿一把李克用反攻长安,但是他却错估了自己的实力,战斗还没开始几分钟,他就被杨守立给击败了。
眼见情况不妙,大势已去,李昌符赶紧逃跑,这时候僖宗也反应过来了,寻思这又出了个乱臣贼子,于是立刻安排离他比较近的武定节度使李茂贞去追击李昌符,结果最后李昌符被李茂贞杀死,而李茂贞这回算是在皇帝面前露脸了,僖宗一高兴,直接把凤翔给李茂贞管理了。
李茂贞,河北蠡县人,原本叫做宋文通,李茂贞这个名字,是僖宗赏赐给他的。
这个李茂贞,最开始出道,是在镇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做牙军。
什么叫牙军?就是地方藩镇自行招募的士兵,没有编制的那种,是地方节度使的私兵,相当于合同工,和朝廷的官军还是有区别的。
本来李茂贞的身份地位很低,后来直到黄巢起义,李茂贞才在战乱中建功,击败了黄巢麾下的名将尚让,这个尚让率领的是黄巢的主力部队,李茂贞把尚让给打败了,是大功一件,因此被朝廷封为了神策军指挥使,这就算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了皇帝的亲随。
朱玫反水的时候,曾派王行瑜追击僖宗,也是李茂贞替皇帝挡住了追兵,可见李茂贞当时对朝廷还算忠心,因此僖宗把凤翔给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茂贞 形象)
僖宗虽然昏庸,但他一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这一次逃跑的时候,路上是乱军流寇一个不少,之前在大明宫中统领神策军的王建也随僖宗出逃,并且一路上可以说是拼了命的保护皇帝的安全。
山路难走,栈道起火,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僖宗皇帝骑马奔逃,而王建则牢牢的抓住缰绳,徒步为僖宗开路。
逃出生天之后,僖宗体力不支,昏睡过去,枕在王建的腿上就睡着了,醒来之后,皇帝看王建如此忠诚,连忙脱下自己的黄袍赏赐给王建,还把壁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通江划给了王建,让王建有朝一日去壁州做刺史。
哎呀,这乱世难为,皇帝可以信任王建,王建又该信任谁呢?
千辛万苦,一波好几折,僖宗终于离开了凤翔,再次返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之后,皇帝拜谒了太庙,改了年号,然后没两天就死了。
史书上对僖宗的死,记载是暴毙,意思就是唐僖宗毫无预兆,二话不说就死了。
但其实,他真正的死因显而易见,那就是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担惊受怕——皇帝是被活活折腾死的。
如果复盘一下僖宗第二次出逃长安的遭遇,我们就会发现,这事儿完全是僖宗最信任的心腹,权宦田令孜导致的。
(田令孜 形象)
如果不是田令孜非要和王重荣抢盐地,后面怎么可能会打起来?
而且,逃跑的时候,田令孜还各种挟持唐僖宗,唐僖宗想要往哪儿跑他自己说了不算,皇帝完全被是田令孜牵着鼻子走。
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军阀们也不是傻子,他们都知道田令孜不是什么善类,所以渐渐的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大,甚至有不少人向皇帝弹劾他,田令孜深感不安,他也不敢再回长安了,因为长安是政治斗争的旋涡,太危险,所以他干脆跑到了四川地区,还自封西川监军使,反正就是跑到蜀中躲了起来。
田令孜足够聪明,也足够敏锐,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抽身事外以保身,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历史之退路,是留给那些尚有良知的人的,而如他这样恶贯满盈之辈,他的退路只有两种,一来是悬崖,二来是深渊,不分怎么退,只分怎么死。
他将完美诠释什么叫做作茧自缚,他权势滔天的一生,将会以十分戏剧化的一幕结束。
群山环绕,层林尽染,金黄的落叶铺满林间小径,仿佛一条金色的丝带在山林间蜿蜒。
寒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变化。
好好欣赏吧,这将是你最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