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随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出征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举国欢腾。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茫茫碧海上还有一群人为保障天舟二号与神舟十二号任务默默奉献。

这就是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作为此次任务唯一的海上测控点,远望6号船承担着精准完成海上测控、护送飞船入轨的重要任务。在火箭升空后不久,远望6号船要迅速捕获目标,顺利接过陆海测控接力棒,准确高效地发送实时测控数据

今年5月23日,远望6号测量船驶离母港,奔赴万里之外的预定海域,执行5月底发射的天舟二号以及6月17日发射的神舟十二号海上测控任务。麻辣财经记者李晓晴作为随行记者,也登上了远望6号,近距离采访了这支海上测控队伍。从今天开始,麻辣财经就为您奉献系列报道“远望6号日记”。

(1)启航,休整不到半个月后再次踏上征程

5月23日上午7点,经历46小时紧急备航,远望6号船缓缓离港。系在船尾的五星红旗在江南细雨中迎风飘起,银灰色天幕下高展起一抹鲜亮。

5月24日,随着海域的深入,手机网络从4G变为E,再到逐渐失去所有信号,只剩下四个白点。

天空乌云密布,雨水肆意飘摇,在远望6号船“向祖国再见”仪式暨任务动员大会上,一曲高昂的国歌奏毕――

“我们一定坚实可靠,我们一定团结协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岗位负责代表在国旗下进行了庄严宣誓,这支风雨兼程的队伍再一次为祖国航天事业踏上征程。

据了解,这是远望6号船休整不到半个月之后再次为国启航。今年春节前夕,远望6号船奉命出航,连续作业近百天,完成4次任务后才回到母港休整。

5月24日,“远望6号船”在后甲板举行“向祖国再见”仪式。李晓晴摄

(2)海上标校,从“气球”走向无人机

5月25日,上船第三天,天清气朗,海水碧蓝,如镜如绸,湛蓝的天空上云卷如丝。

放球!”

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分管负责人魏连魁一声令下,甲板上工作人员便松手,将载着信标球的气球放入了空中。船上的测控天线将在气球升空后对气球内的信标进行跟踪,以此对天线参数进行标校。

5月25日,在飞机库准备释放信标气球。李晓晴摄

据介绍,这次释放信标球的目的,是使用信标球来模拟天舟二号飞船的微波信号,对测控天线进行标的,以此提高天线测量精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陆地上的测控站不同,船体摇晃与设备变形都会给测量精度带来影响

“船上的天线会受温度湿度影响,就像是使用一把尺子前,如果这把尺子受热胀冷缩变了形,五厘米读出来不是五厘米,现在读一个俯仰角度读出来不是实际的角度,就影响了精度,标校就是先把尺子校准。”测控系统工程师顾新锋这样描述。

以往对天线做标校多用的是码头标校塔,只要船不动,就能标得非常准。在船上标校就是放气球,气球里搭载着相应频点的信标。

这天的标校行动前后放飞了两个气球,分别载着不同频率的信标。在气球放飞后一小时左右,二层甲板上又架起了弹射器,开始放飞标校无人机。

谈及球和无人机的区别,顾新锋说:“飞机是对气球的补充,球是风怎么吹它就怎么飘,它的姿态和飞行状态不能控制,于是要在哪个角度进行标校也是不能控制的,而飞机的信号比较平稳;但相比于飞机,球的优势在于可以飞得很远,球可以飞到20公里以上,但飞机飞不到那么高。”

船上的人都喊顾新锋“博士”,顾博士是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也是远望6号测量船上标校无人机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在2014年时为了深空探测天线,也是我国首套船载X频段测控天线UXB而生,当时无人机很少见,陆地上释放的都很少,更别说用于海上标校了。可因为传统的标校塔和标校气球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这个新设备的标校要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顾博士撸起袖子便干了起来。

而这一干,就干了六年之久。

经历过续航能力不足、抗风能力差,到飞上去了找不到、收不回来,再到后甲板坠机,或者直接栽进江里捞不回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将无人机用于标校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2018年,这个小小的无人机才终于具备了执行任务的初始条件。可就在小飞机第一次被寄予厚望带着信标飞上天空后,船上却收不到信标的一丁点信号。

顾博士的心再次沉入谷底。

经过排查,发现是飞机的动力系统对信标的信号造成干扰。到2020年,历经重重困难和无数次改造的无人机才终于能一次稳定飞行达60分钟,并实现多个频点的自如切换,相当于一次放飞可以实现多个信标球的释放效果,大大节省了标校成本。

2020年7月,在执行火星探测任务之前的标校环节,无人机从斜固定在甲板上的弹射架弹出,如离弦利箭飞速翱向天空。甲板上忽然多了些身影,很快,驾驶室里也冒出头来,紧接着,闻讯上到甲板来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仰头望向天空,围观早已不见身影的小飞机。

一小时后,看到返航信号的顾博士离开舱室,捏着遥控器冲向后甲板。飞机俯冲到后甲板上早已搭好的回收网上,稳稳停落。

人们打从心底为这个因船而生的飞机鼓掌,但大部分人已经忘了这架小飞机的难产历程,忘记这架小飞机从一个想法到如今能顺利完成任务,整整花了六年之久。

海风又暖又咸,抖落满头的汗,顾博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

5月25日,在甲板放飞标校无人机。李晓晴摄

(3)发射任务前的 “带妆彩排

5月26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海上测控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早九点,船舱内三楼会议室便聚集了各岗位工作人员,召开天舟二号任务重点岗位能力评测会议。会议室大桌一侧坐满了船上领导,一个个神色严肃,凝视着对面这些即将在一线执行调度、测控、通信任务的技术人员。

李建川,我先问你两个问题,本次任务有很多特点,请你回答最主要的两到三个特点。”

“本次任务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本次任务是我船首次执行……”

……

一个半小时的“面试”在严肃而紧张的氛围里进行完毕。

结束后,被问到刚才是否紧张,李建川先是沉默片刻,接着才答:“问的就是我们平时的工作内容,不紧张。”这个1995年出生、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小伙,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淡定。

5月27日,早七点半,远望6号船调度大厅内已经坐满穿着“蓝大褂”的各专业组人员,一排排电脑与大屏上显示着各个环节的状态、信号、数据,天舟二号任务的全区合练暨海域调查开始了。

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正是李建川,他对着话筒呼叫:“六幺洞。”

听筒里很快传来:“六幺洞人员就位,设备工作正常,在机房就位的人员有……完毕。”

据介绍,为避免数字播报收发出错,航天系统的“零、一、二、七”四个数字分别会使用“洞、幺、两、拐”指代

“时统比对正常结束,下面进行第一次星遥信息及遥控发令检查,各号设置为主用设备组合,准备完毕及时报告。六三洞。”

“明白。”

……

李建川紧盯着程序流程表,按规定下达每一个口令、完成每一步操作,同时时刻关注各设备调度上报的目标捕获跟踪情况。口罩上方一双炯炯目光敏锐掠过大屏上每一个信号,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合练,李建川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合练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合练结束,记者拿到李建川自制的任务流程表,一本厚厚的24页小册子,密密麻麻写满项目,上百个调度口令,数十个交互对象……

5月29日,“远望6号船”执行天舟二号任务,图为指挥大厅内坐在第一排的副船长徐正峰(左二)与调度负责人李建川(左一)。李晓晴摄

据介绍,这次全区合练相当于正式执行任务前的最后一次“带妆大彩排”,是一次与真实任务流程1:1的对照演练,信号来自仿真数据模拟,严格按照时间点走一遍调度流程。

“全区合练是确保任务万无一失的一个环节。”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任务成功,各专业组在任务前都要进行三想三查,所谓“三想”,是回想、预想、联想,所谓“三查”,是查问题、查隐患、查差距。通过这个过程,要对任务进行多次反复的风险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在任务实战前将一切风险规避。

合练这天,记者来到远望6号船的六层――与地面楼层从下往上数不同,船内的楼层数是由上往下数。在船上,驾驶室与上桥楼甲板是一层与二层,第三层开始有电梯,乘坐电梯来到六层,会发现这一层十分安静,可刚接近620办公室,就听见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这里是全船另一个“调度中心”,也是李建川、彭保童以及另一位调度员郭光衍三人的办公室。

这间半截入水的办公室担负着全船各系统各专业组的工作协调任务,也是全船唯一摆着一台空气净化器的办公室,因为位于船体中部,没有窗户,完全封闭,若没有额外的换气设备就会更显憋闷。然而因为工作性质,这里却是一间每天到夜里12点还不会熄灯的房间,任务最紧张的时候他们经常要忙到夜里两三点才能结束。

5月28日早晨,就在全区合练结束的第二天,远望6号船集中检查验收组先后走进622与514两间办公室,对测控通信等任务执行系统进行“万无一失大检查”工作验收,相关岗位人员接受任务问题抽查。

一番流畅专业的对答之后,项目总师何剑伟再次叮嘱道:“不要把我们的任务仅仅当作入轨段的任务,在常规8小时以外,还要保持24小时之内的设备状态和人员分工到位,对各项数据的变化要保持敏感,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关措施。”

“万无一失大检查”属于任务前的最后一个关口,由验收组去各个系统进行现场提问,不光考察人员技术准备情况,还包括思想状况、应急能力、设备状态、备品备件是否齐全、文书资料是否齐全、技术状态是否与规定一致、组织调度是否严谨明确、机房环境是否符合任务要求,以及任务保障方面,航行保障、后勤保障、动力保障是否满足任务要求等。

船员在甲板上跑步运动。付乐摄

(4)“天舟快递”任务圆满成功

5月29日晚8点,调度大厅内已坐满“蓝大褂”,按照计划,还有55分钟就是T0。

T0就是火箭发射时间。

即便依然是严阵以待,气氛也显得不同于两天前的全区合练。大厅里除了调度口令、调度员之间的交流低语与翻看资料的沙沙声,便不再有其他多余的声音。

“各号注意,6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

……

“预备。”

“1分钟准备。”

……

“50秒。预备。”

……

记者坐在最后一排,紧盯大屏幕,心已经提到嗓子眼。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

六分钟后,雷达显示器上信号光点一闪――

长江6号发现目标!”调度员彭保童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高声汇报。

紧接着,听筒里传来:“六三洞发现目标。”

……

“长江6号跟踪结束。”

直到大屏幕弹出红屏:热烈祝贺天舟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大厅内响起经久不断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