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玻璃心診療室】劉昭儀/玩伴

玩伴。图/陈佳蕙

妈妈的「音乐街机」初体验

我喜欢的一位妈妈友,日前推荐大家玩maimai(简称「麦麦」)。这是一款日本SEGA推出的大型机台音乐游戏,收录各种类型的流行音乐;深深入迷的她,早上送孩子出门后,常趁着人少前往游戏场,尽情享受游戏的音乐节奏,甚至还去日本各地区的游乐场踩点,留下她的「麦麦足迹」。

问她怎么会知道玩这种年轻人或小朋友才懂的游戏?看似文静害羞的她说,一开始是女儿想玩而提出要求,她便陪着去游乐场;等待时觉得有点无聊,才下场跟女儿一起,一玩之下发觉这款游戏太好玩了!也因此认识各种年轻人喜欢的音乐类型与动漫文化,更开始跟两个孩子有了共同喜好及聊不完的攻略话题。

说起「麦麦」时的神采飞扬与青春洋溢,瞬间就让她变成青春可爱的小女孩,不用医美拉皮,也看得出她变得年轻又开心;于是,想变美的我也跟进打「麦麦」。虽然罗小弟的得心应手更衬托出我的驽钝笨拙,但我想我已经华丽转身,成功变为孩子最可靠的玩伴了!(想得美)

当孩子转大人 家长也要升级

记得吗?家长从最开始怀抱着孩子,然后变成大手牵小手;若是幸运,还有机会跟他们勾肩搭背……不同方式的身体接触,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其中,发展自己的生活与交友圈,更是独立人格的重要印记。如果家长们不能与时俱进地从怀抱、牵小手、勾肩搭背,再发展出与孩子们不同接触交流的方式,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转大人的少年们迈开步伐向前奔,拉开愈来愈大的距离,最终只能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放弃追赶。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高年级或上国中后,回到家、打个招呼,就说功课很多,接着立刻把自己关进房间,有时还会戴起耳机。下次再见面,是三催四请后(戴耳机的还听不到!)的晚餐餐桌,聊起充满压力的学校生活,即使只是表达关心,又开始话不投机半句多,速速解决眼前的「食不知味」,青少年又回到不被打扰的小天地。周末假日的家庭聚会也不一定能出席,因为跟同学的相约优先……不论是学校活动,或少年少女们群聚的中二恶趣味,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此时孩子面向的不再是家庭,而是外在的世界。

当然无法放手!因为家长们虽然乐见孩子们迈向独立自主,但这个转大人的尴尬阶段,要依照孩子不同的发展,适当给予陪伴或指引;所以家长的角色转换,也要视状况升级,期间的分寸与技巧很难拿捏,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或家人关系也各有不同。我便曾为了找不到合适的角色戏路而深感困扰,到底要如何从照顾生活起居的碎念阿木,变成青少年可以依赖交心的大朋友呢?

屁音软垫 竟对上青少年频道

某天在商店看到一个会发出放屁声音的舒压软垫,当时忍不住摇头想着:到底有谁会买这种无聊可笑的东西啊?突然像被雷打到一般,脑中突然迸出答案:不就是家里的幼稚青少年吗?于是鼓励自己买下这个让我嗤之以鼻的纪念品,回家后居然让青少年狂喜大乐,还跟我一起用屁屁垫捉弄了信以为真的老爸。也因为这个可笑的小礼物,让我家的中二青少年,觉得阿木终于对上他的频道,理解并认同他的乐趣指数,也顺势成为青春期志同道合的伙伴!

转念后,变成跻身青少年同盟的关键屁屁垫,让我意识到:与其坚守生活常规守门员的刻板长辈形象,不如让自己放下身段,有机转型成为青少年可以放松对待的玩伴。当然,身为狡猾的大人,依然可以寓教于乐;聪明的孩子们自是不好对付,但至少孩子比较愿意卸下心防,表达真正的想法、喜好、甚至不愿面对的逃避。

唯有在彼此真实袒露自身时,才可能共同经历成长的喜悦、挫折、震荡与风暴。或许有人会问:可是大人需要跟孩子袒露什么呢?答案就是不间断地重复,我们不求回报、永远的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