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手资金无处去 保险业提解方
《台湾银行家》第173期 打造台湾成为新资产管理之岛
近年来,金融监理机关积极推动政策,期能引导保险资金投入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同时也回应业者反映,调整保险业及资产管理业法规,以冀资金能流向资本密集的内需产业,提高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品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然而,站在保险业的立场,投资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时,所考量的决策关键,或可作为主管机关未来推动政策时可思考的方向。
首先,台湾保险业者,尤其是寿险业,在过去一个世代中,快速累积庞大资金。根据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统计整理,台湾寿险业的可运用资金从2012年底的新台币(以下同)13.03兆元,到2022年底时已成长达30.06兆元,平均年成长率为13.07%。相较于行政院主计总处同期台湾的名目GDP资料,名目GDP从2012年的14.67兆元增长到2022年的22.68兆元,平均年成长率只有5.46%。
自2014年起,台湾寿险业的可运用资金总额就已经超越台湾的名目GDP。由于寿险业的可运用资金代表可以直接用来投资的长期资本,资本成长的速度超过国内经济成长的速度,除了会带来资产价格上涨,出现类似日本经济泡沫的情形之外,政府部门最在意的还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其次,台湾的财政状况近年来表现良好,往往还有超征的税收可运用。但是其主要贡献多半来自企业盈余的强劲表现。除了国人勤劳工作与企业经营灵活弹性外,也得归功于多年前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如何推动下一波产业发展,正是主管机关未来努力的政策方向。
因此,如何引导资本有效运用,以避免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以及财富分布失衡,同时发展资本密集的内需型产业,以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为先,推动国内经济成长,当是台湾迈入已开发经济体后的重要课题。
20世纪70年代政府直接投入十大建设,或80年代靠公股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走向全世界的转型相比,目前长期资本主要累积于民营寿险公司,政府已无直接施力点。如何建立有效市场机制,吸引民间寿险资金投入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因而成为主管机关的新任务。
此外,不论是台湾新开发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所要应对的挑战,或是台湾机构投资人评估风险与回收的专业考量,也都升至国际水准。
笔者过去在寿险公司担任专案投资经理时,对于寿险资金投入公共及社会福利事业,有三大评估要点,包括:回收与收益、投资规模与成本、公司治理等,可供参考。
第一是回收与收益。以往听取募资简报时,常听到「本专案IRR x%,符合寿险业投资需求」的话。似乎只要内部报酬率(IRR)够高,保险公司就会参与投资。
但事实上,寿险业是提供保户保障的机构,无论任何投资,都会先衡量回收风险。所有的显著风险都先评估过后,才会讨论投资收益。如果是流动性不高的股权投资,还要加上流动性贴水。最后,再与其他投资标的进行机会成本比较。如果没有足够高的溢酬,投资部门主管仍会选择把资金投入稳定的固定收益商品。(全文请见第173期《台湾银行家》作者曾任南山人寿专案投资处资深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