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额连续两年刷新历史峰值,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向新兴领域拓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慧茵 广州报道
9月5日下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级别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会议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发展平台”。当天,与会人士共议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经验与启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会议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伙伴,中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了一批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丁薛祥强调,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互补优势明显、合作前景广阔,中方愿同非方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给双方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方在此次峰会上提出,愿同非方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共同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样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据统计,目前已有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奥努纳伊朱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非洲国家的客观需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受到广泛欢迎与响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国家通过此次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包括以发展为导向、“并联式”发展实体经济等,这是与中国式现代化对接的过程。
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非洲合作之花在非洲广袤大地上绽放。
推动互联互通的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西非第一条由中国企业设计、建造和施工的电气化城市轻轨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以及用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工程,见证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丰硕的合作成果。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中国发展“秘诀”如今也在非洲扎下了根。过去11年来,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非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受到非洲国家热烈的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非洲国家发展以及地区一体化的需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玉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非洲国家长期面临着基础设施、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国际投融资、工业化、人力资源和能力建设等是非洲发展的优先议程,而“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五通”契合了非洲的现实和迫切需要,在促进非洲国家摆脱“发展陷阱”“落后陷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非基础设施“硬联通”正不断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中非正着力实现双方的“软联通”。
今年8月,《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24版蓝皮书(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展现了中非在经贸规则对接方面的成果。《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中非双方的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为双方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王义桅表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进一步强调中非之间的“软联通”和“心联通”,既契合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也将进一步助力中国与非洲合作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基于之前“硬联通”的成果,中非民众之间的“心联通”进一步走深有助于中非双边互利互鉴,相互学习。
中非人民的“心联通”进一步取得进展。《报告》显示,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
拓展数字、绿色经济合作
随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入,中非经贸合作逐步走出一条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其中,中国自非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7%;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对非出口同比大幅增长291%、109%、57%。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进出口1.19万亿元,同比增长5.5%。
一系列数据显示出中非经贸向好的发展态势。这样的结果,既离不开中非多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耕耘,也跟中非日益紧密和多元化合作息息相关。
谈到中非经贸的发展,王义桅表示,中非之间最早的合作主要是以原材料、能源贸易为主,现在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农业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电动汽车产业、锂电池产业,从事跨境电商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呈现出政府、投资和贸易主导的特点,中非还会共同制定经贸合作的模式和规则。
当前,中非正在努力拓展更多合作的新领域。峰会上,丁薛祥表示中非要加强公共卫生、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就在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基建成果惠及非洲千家万户的同时,中非在绿色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在火热推进。
2012年,全球玻璃纤维龙头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巨石埃及”)落户埃及苏伊士。十余年间,它使埃及玻璃纤维行业实现从无到有,有效带动当地矿产、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助力埃及实现制造业升级。如今,埃及巨石玻璃纤维基地年产能达到36万吨,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埃及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玻纤生产国。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被广泛运用于风电、新能源汽车、管道、家居卫浴等领域。
巨石埃及的实践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不断助力非洲国家在制造业中采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在肯尼亚,中企承建的东非最大光伏电站加里萨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超过76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约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几内亚建设的凯乐塔水电站,极大缓解了首都科纳克里及周边地区的用电荒……一座座光伏电站、水电站矗立在非洲的土地上,助推越来越多非洲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梦。
中非还共同促进数字经济的合作。《报告》显示,中非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洲高速互联网接入,支持非洲建设“智慧城市”,推进中非以5G、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合作,支持建设中非联合实验室、伙伴研究所、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消除“数字鸿沟”,助力非洲国家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非合作以民生福祉为目标,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周玉渊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了中非合作的十大伙伴行动,“小而美”项目受到更高重视,因为这关系非洲民生,使非洲民众可以从中非合作中获得更多直接收益,这反映了中非合作的深化和细化,未来中国依然会对非洲一些重大且具有良好前景的工程和项目进行投入。
谈到中方支持非洲建设“智慧城市”,王义桅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智能电网、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现在中非工业现代化不断创新模式,附加值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与中国技术的发展和本身先进的设计理念紧密相关,受到非洲各界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