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 这种比率最高
据统计,2021年有9627名少年曾经成为嫌疑犯、约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其中又以诈欺背信占比最高、妨害秩序次之、窃盗再次之。(林良齐摄)
据统计,2021年有9627名少年曾经成为嫌疑犯、约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其中又以诈欺背信占比最高、妨害秩序次之、窃盗再次之,多数案件与金钱相关,而家扶基金会今天公布的调查发现,仍有分别近2成及近3成的少年不认为「担任车手」及为「聚众生事」触法。
随着我国少子女化,据内政部统计指出,12至17岁人口收不断下降,截至去年为止,仅剩122万1771人,但与此同时,近4年少年成为嫌疑犯比率不断上升,去年有9627人触法、达3.63%;依触法类型分析,5年来以「妨害秩序」成长最多达943.8%、诈欺背信也成长22.8%。
据家扶基金会于《少年生活与法律观念》调查,有4.6%、8%及5.2%的少年同意可以担任车手、转卖高仿衣服或把金融帐户租给他人使用;有18.8%、13.3%及3.5%的少年认为「面对冲突谈判,多找一些人,有助壮大气势」、「朋友与他人有冲突状况时,应该前往相挺」及「斗殴事件发生时,吆喝助势,不会有事」。
曾因零用钱不够用,透过朋友介绍工作的阿忠(化名)回忆,16岁左右曾经帮别人送东西,而且只要送东西就好就能有十分吸引人的报酬,但只做了1至2个月就感觉「怪怪的」而未继续做,现在想起来的也感觉不太对劲;
家扶基金会社会工作处研发部主任蔡雯瑾表示,调查发现许多的少年触法皆与「金钱」相关,如担任车手、租借帐户等诈欺背信等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取得大量金钱;至于妨害秩序的案件增加,除了部份仍与金钱相关外,也与2020年刑法「妨害秩序」修正,使群聚斗殴事件修法后更易定罪相关。
家扶基金会呼吁,少年具备法律知识,并落实于行为中、如怀疑是陷阱,可以主动咨询求助,作出正确判断,家长也要时时关怀,陪伴并协助少年发展。
据家扶基金会于《少年生活与法律观念》调查,针对12岁至未满18岁少年,以网路问卷发放,共计回收3533份,有效份数为3263份。在95%的信心水准下,误差值为正负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