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与中国脱钩 真的假的?

(图/路透)

上月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上,中美领导人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会谈。会后拜登强调美国不会寻求与中国发生新冷战,不会拉拢盟友抗衡中国,也不会与中国发生冲突和脱钩等。

两周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MIT发表演讲,也强调美国不会与中国经济脱钩,中美贸易金额从50年前的470万美元,指数增长到今天的7500亿美元。如今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这些贸易支持了75万美国人的就业。从中美贸易获益的不仅是大企业,更包含2万5千家中小企业,总计在去年对中国出口了330亿美元的产品。但同时她也强调,美国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对抗中国,例如加强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和强化供应链弹性等。

貌似两国关系出现和缓迹象,然而中国毕竟是拥有数千年信史的文明,对「缓兵之计」、「口是心非」的战术拖延不会毫无认知。例如,「白纸运动」外力介入的斧凿痕迹,美国各地奔波拉拢盟友向中国禁运高科技产品,又组织五眼联盟、QUAD、AUKUS以及多国合作的军事演习,在欧洲、中东、东南亚、日韩进行的「价值观外交」,种种「项庄舞剑,意在何方」,各国心知肚明。

美国在四处进行合纵,希望各国一起「脱钩」中国。然而只以对付他人却无互利基础的合纵,实在难以战胜「合作互利」的连横策略。3年全球疫情近尾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第一个外访,就是在中亚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从最初成立时的6个成员国,发展至今成为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9个对话伙伴的21个成员国的区域组织,总面积3600万平方公里,约为亚欧大陆总面积的65%;人口34亿,约为世界总人口的43%。既有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有制造业发达、市场广大的国家。此外,中国也是RCEP的创始国,包括东协十国及日、韩、澳等国。再加上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金砖五国」,以及「一带一路」的贸易与基础建设合作,各种连横战略都是为了争取彼此更好的发展。反之,西方世界占全球人口仅1/8,就算联合封锁或制裁中国,成效恐怕也令人成疑?

过去40年的全球化分工,成功创造了效率极高、十分复杂的生产供应链。也不过就在几年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佛里曼还是这个精密分工体系的超级粉丝,然而最近他今非昨是,在11月初的专栏文章中认为,「中国出走」(Chexit)将是2022年历史发展新形势的关键词。因为中国结束过去40年与西方经济的稳定融合,而在今日却因走错道路而失去了美国的支持。其实佛里曼文中说的一些中国「失去美国」的所谓趋势,早在他写《世界是平的》等书时就一直存在。如果当时都照样可以全球化,而今日却成了「脱钩」的理由,那只能说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美国「脱钩」的核心因素,是坠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霸权心态。然而,正如拜登与雷蒙多所言,广泛的全面脱钩确实不可行,因为一旦全球分工中断,恐怕陷入比1930年代大萧条更可怕的经济寒冬。由于供应链打掉重建,相当于上下游及银行商业信贷资讯都得重来,大规模的失业、转业训练、再次就业过程漫长,生产力大幅降低、经济复苏会变得遥遥无期。

未来可能的发展会不会与佛里曼观点刚好相反?心里热衷脱钩,但却言不由衷的美国,在如此多的立法补贴国内产业,打压国际竞争的2022年,成了后世历史学者分析「美国出走」(USexit)的关键一年?(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