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 鲍尔透露的讯息

(图/达志影像)

上个月底,全球央行会议在美国举行线上会议,其中美国联准会主席鲍尔的演讲最受瞩目,因为不但美国经济兴衰影响全球,且其货币政策同样也会带领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也许有人会觉得他都没有提供明确的讯息,因此预测联准会不会有动作。依据理性预期理论的说法,被预期到的政策不会有效,因为人们会事先反应,最终造成政策效果被人们的行为所抵消。因此,全球央行总裁在一些演讲时,大都不会提供明确的消息,而是如果政策要改变时,会出其不意的宣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去年3月以来,美国在货币宽松(QE)无上限的政策下,联准会大量地增加货币供给,到现在为止美元供给增加超过300%,在货币供给大量增加下,人们就会关心未来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在鲍尔的演讲中,大家关注两个重要的政策,一个是联准会何时会开始采行「缩表」的政策。因为QE是联准会直接采购企业的公司债,同时放出货币,如果联准会停止采购,甚至出售这些公司债,就会形成减少资产的所「缩表」的情况。

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提高联准会现阶段一直维持在零的基本利率,这是回收货币供给的另外一个有效方式。当然在鲍尔也没有提及他会如何去做。但是许多观察家都猜测可能会到2023年才会采取动。

如果仔细读鲍尔的演说稿,应该还是可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有两点,第一个问题是,美国现在的经济表现如何。IMF于7月估计今年美国经济长率可以达到7.0%,表现可说是相当不错。另外,美国7月的失业率也降到5.4%,比去年底的6.7%也低了许多。从这两个指标上来看,联准会即使采取缩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现阶段的通膨压力到底有多大?今年以来,美国的物价就逐步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5月份达到4.99%的高峰,然后就维持在这一高点,联准会预估美国今年全年的通膨将会达到3%,比原先的目标2%高了不少。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通膨的问题,而是现在的通膨是短期现象或是长期的?今年以来因为全球景气回温,需求大增,供给跟不上来,导致价格上涨。同时,厂商为了扩大供给,到各地去抢购原物料,于是造成全球原物料价格的普遍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厂商成本及其售价。如果上述只是短期现象,联准会就不需要采取过多的动作;但是,如果此一现象延长下去,就会逐渐形成民众对于通膨的预期,形成通膨,因此就可能出现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

美国联准会主要关切的就是,这一次的物价上涨到底会不会引发上述的「工资/物价螺旋」。在鲍尔的演讲中,他一再强调这一次的物价上涨只是短期性的,因此暂时不需要调整联准会的货币政策。但如果通膨持续下去,鲍尔是否还会如此坚持现行的政策呢?这就很难说了。所以一般认为11月联准会召理事会的日子就很重要了,到时再看看全美与全球的物价走势情况,然后再来决定是否要更动货币政策。

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货币数量增加只会反应在资产价格上面,而对于物价任何影响的话,那么政府部门当然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洒币的方式,来拯救经济。问题是,过去已经有太多次的经验告诉我们,货币数量增加最终一定会反应在通货膨胀上面,也许短期下不会立即反应,但是时间长了一定会反应在物价与上面。

美国经济正在逐渐恢复,经济成长率高、失业率低,现在停止无上限的QE正是时候;甚至应该提高利率收回过多的货币供给。在此同时,台湾情况虽然没有美国严重,但是货币供给成长率也同样在高水位,而且物价上涨也同样存在。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仔细观察美国货币政策走势;另一方面,也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方式,来减轻可能出现的通膨压力。(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