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制海:川普能重現雷根的榮耀嗎?

如果川普政权要学习雷根的作为,迫使中国停止在南海的岛链长城建设,就是在南海实施比目前的航行自由作战更具侵略性的军事行动,让中国感受到军事化南海的无用。 图/美国海军第七舰队

前情提要/上篇:重返制海:扩军后,步入海军竞争的美国

美国海军在去年12月14日发布了一份兵力结构的评估报告,据报告分析,如果美国海军想要独力达成「天下布武」的目标,舰队规模必须达到653艘,约等于是雷根政府的「600艘海军」扩军计划,再扩张后的规模。尽管川普上任后宣布追加国防预算,也表态支持海军造舰计划的进程,然对于现役247艘军舰的海军规模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数字。

该报告里,次一级的规模是459艘,依然完全超过今日的美国能负担的程度。最后提出来的规模是355艘,与欧巴马时代的308艘海军相比(详见下表),战斗单位增加了1艘航空母舰、16艘大型水面舰、4艘两栖作战舰艇,以及18艘核子动力攻击潜舰。

从舰艇种类的变动数字可看出,攻击潜舰可说是航空母舰之外的另一枝进攻矛头。这是因为美国海军让航舰战斗群担任水面舰队的进攻矛头,战斗群内的其他各型水面舰艇,分别职司区域防空与反潜任务,护航打击核心的航空母舰。

这些舰艇虽然也有反舰武装,但火力远不如航空母舰,也比不上苏联海军。苏联海军因为缺乏美军那种强力大型航空母舰,非常重视水面舰艇的反舰火力,从美苏双方对反舰飞弹的发展即可看出这种差异。在中、俄甚至伊朗具备越来越强的制海能力后,身处冲突区域第一线的美军水面舰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高,而航舰战斗群也不可能亲临所有大小冲突现场。一旦前线分遣队被歼灭,不仅代表兵力平衡改变,也会振奋美军潜在敌人的士气。

「355艘海军」只是重返制海的最低限度,并没有真正重拾数量优势(美海军为何要重返制海,参见本文)。在欧巴马时代,美国海军为了以308艘的海军规模,应付中俄海上崛起的态势,从2015年起开始变汲汲营营地发展「分散杀伤」概念。「分散杀伤」为的是在有限的预算及舰队规模下,试图以火力优势弥补数量的作为。

现在的目标——355艘海军计划——既然仍受限于类似的条件,「分散杀伤」便在重返制海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

当航舰战斗群在担任水面舰队的进攻矛头,战斗群内的其他各型水面舰艇,分别职司区域防空与反潜任务,护航打击核心的航空母舰。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分散杀伤:上帝喜欢更多大砲

「分散杀伤」最主要的核心是加强航空母舰之外,各型水面舰艇对陆地与水面目标的长程攻击能力,使每艘舰艇能尽量在敌方空中武力有效攻击半径之外,独立发动攻击,迫使敌人必须应付的更高威胁的目标。这种概念颇有师法美国海军在雷根政府后期,利用海基战斧巡弋飞弹(Tomahawk)加强对苏联压力的故智。

反舰型海基战斧巡弋飞弹约465公里的射程,已经对水面目标拥有所谓「超地平线」(Over-The-Horizon)的攻击能力;而陆攻型高达1200-1600公里的有效射程,让每艘搭载该型飞弹的潜舰与水面舰艇,都具备从远洋对苏联海岸线与内陆目标发动核攻击的能力,令苏联防不胜防。

分散杀伤与当年的海基战斧飞弹,主要都是借由科技对既有武器的后续改良,让舰队取得更大的火力弹性。美国海军发展中,数种预计用来作为分散杀伤主要武器的新式反舰飞弹,「超地平线」攻击能力大多超越以往的反舰型战斧飞弹。注1在预算有限、产品成本不断暴涨的今日,要达成分散杀伤强调的大规模部署,如何一面降低武器成本,同时又能增强性能,让C/P值最大化,是军方极为关切的重点。

反舰型海基战斧巡弋飞弹(Tomahawk cruise missile)约465公里的射程,已经对水面目标拥有所谓「超地平线」的攻击能力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分散杀伤与冷战时期部署海基巡弋飞弹,两者战术虽然雷同,但在技术使用上却有着两大差异:第一是强调非核武的「常规吓阻能力」。第二则是打算透过美军强大的科技能力,赋予上述发展中的飞弹更精确的被动惯性导航能力,可透过F-22、F-35、F/A-18E/F等战机指挥攻击,让攻击变得更加隐密,并加强反干扰能力与匿踪外型,增加飞弹本身的战场生存性与突防能力,让飞弹不容易为目标侦测。

美军希望借由这些科技改良来形成完整的水面攻击网路,让具备分散杀伤能力的战斗单位,也可透过其他海空单位传输的资讯发动攻击,不必完全仰赖自身的情报搜集能力。这使得敌人更难以正确判断哪一艘战舰是最大的威胁,也不容易判读美军舰队的部署意图。

此外,由於潜舰是破坏水面舰队建立制海的最大威胁,反潜也是分散杀伤的重点之一。分散杀伤要求必须让敌方潜舰远离美国海军水面行动部队至少50海里(93公里)以上的范围,以增加水面部队的存活性。

潜舰是破坏水面舰队建立制海的最大威胁,反潜也是分散杀伤的重点之一。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透过战机指挥,美军海基巡弋飞弹的攻击也更加隐密。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川普与雷根:两代「重返制海」舰队的比较

雷根总统与夫人南西在1957年的战争电影《海军的地狱猫》中共同出演,这也是两人唯一一部同台的电影。 图/路透社

与雷根时代的「600艘海军」相比,川普支持的「355艘」海军显然规模较小,尤其是航空母舰只有12艘,比不上「600艘海军」计划预定的15艘。然而,「600艘海军」计划涵盖了相当数量的非战斗舰艇,战斗单位比重仅略高于6成,颇有凑数之感。而「355艘海军」的战斗单位大幅提高到接近8成5,而且经由分散杀伤的科技力量加持,新一代的美国海军战力未必输给其「前辈」。

举例而言,美国海军过去的巡防舰(现已全部退役)通常在航舰战斗群里职司反潜及有限防空,反舰能力有限。但如改良型战斧飞弹、远程反舰飞弹、海军打击飞弹、增程型鱼叉飞弹等武器,都已经开始展开在滨海战斗舰的测试。在未来,这类与巡防舰类似的「小型水面战舰」(包含滨海战斗舰之外的20艘改进型)的反舰战力,将远超过以往巡防舰。

此外,目前正建造中的「美利坚级」(America-class)两栖突击舰,能搭载6架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机,使其具备以往美军两栖登陆舰缺乏的区域制空能力,俨然成为小型航空母舰。再加上对大型水面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战舰」——配备所谓电磁轨道砲——据称能以更低廉成本,提供比反舰飞弹更密集火力的松华特级(Zumwalt-class)驱逐舰的服役,都是美国军方期待以科技差距来发扬火力,扩大与中俄差距的重要工具。

简单来说,美国海军希望透过「分散杀伤」,让舰队指挥官能更有效率地运用手中的有限兵力,并大幅减轻航舰战斗群传统上在制海与投射武力中担任攻击矛头的压力。

▌川普的外交战略走向

川普虽然誓言,要建立没有人敢招惹的军事力量,分散杀伤看起来似乎也是颇为强大的概念,但毕竟许多武器仍在发展中,未知数仍不小。美国军事力量未来是否能符合川普的期待?

历史上,海军竞争通常也伴随着大国之间激烈的纵横捭阖。笔者此前,曾由地缘政治学理论分析过川普政权为何需要从欧洲战场「转身离去」,并采取「友俄敌中」的路线(参见)。虽然重返制海最多只能位于海洋战略的层级,但是这方面的需要也会影响川普的大战略走向。

在现今国际情势中,区域中小国家在美中大国竞争中的角色比过往更加突出,尤其是不存在美军「永久基地」的东南亚。无论分散杀伤或川普的军事重建能让美国海军的战力提升到何种程度,前沿部署不可或缺的便是基地。但是,美国虽与中国在南海议题形成对峙,与享有近水楼台地利之便的中国相比,没有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能提供美国海空军永久基地网,让美军在东南亚常驻:政治上坚定支持美国的新加坡,境内没有美军基地;即使是美国正式盟邦的菲律宾,宪法也不许美军永久驻留。美国只能利用前沿部署于西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军力,每隔一段时间进入南海展现其军事存在。

不过,更加重要的或许是美国自己是否有彻底实施再平衡的战略意志,这也是迄今最为外界怀疑的一点。

在现今国际情势中,区域中小国家在美中大国竞争中的角色比过往更加突出。 图/美国海军第七舰队

▌有决心才有光荣

欧巴马政府提出「再平衡」战略,但实行的决心如何始终颇令人怀疑,尤其是在卸任前,面对中国海军在南海公海水域公然「劫走」属于美国海军财产的无人潜航器,其「低调」回应方式,也引发许多专家质疑。川普虽然从当选之后就不断强调反对中国在南海建造与军事化人工岛,但他本人迄今也仍只停留在话语阶段,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证明会比欧巴马更强硬。其国务卿蒂勒森虽然在上任前的国会听证中,扬言要「封锁」那些人工岛,但很快就在给国会的书面答复中,撤回了这个立场。强硬派的国防部长马提斯也认为,在南海除了航行自由外,没必要进行其他大规模军事活动。

关于美中在南海的竞争,我们需要有的认识,是中国建造人工岛并将之军事化,就像其他国家在本国领土部署武器一样,并没有违反哪一条关于国际安全的国际法,最多是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所言,作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缔约国,中国在造岛时没有尽到《公约》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

就算以七个岛礁的主权归属有争端为由,也有其他相关争端国有立场出动本国军事力量拆除中国的军事设施,类似中印、印巴边界关于巡逻哨所的冲突。其他不属于争端声索方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没有合于国际法的置喙权利。如果要中国不军事化人工岛,只能用外交手段;如果要避免中国将人工岛的军事化转为控制南海、取得东亚霸权的基础之一,只能透过军事竞争让中国明白,无论其如何军事化南海人工岛,对于霸权争夺的胜负的帮助,微乎其微。

美国自己是否有彻底实施再平衡的战略意志,这也是迄今最为外界怀疑的一点。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历史上,苏联海军在后期的全面战略收缩,是因为雷根政府除了海军扩张,更侵略性地派遣攻击潜舰进入苏联在北极的近海,猎杀后者珍贵的弹道飞弹潜舰。这些行动本身就极为敏感,效果更不是一蹴可几,需要极为强硬的战略意志贯彻。如果川普政权要学习雷根的作为,迫使中国停止在南海的岛链长城建设,除了已经展开的海军扩张外,战略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就是在南海实施比目前的航行自由作战更具侵略性的军事行动,让中国感受到军事化南海的无用。

这不仅牵涉到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志,也涉及上文已经提到的重大问题——美国在东亚的基地网。毕竟,军事化的人工岛鲜明矗立在海岸上,与深藏在海底的潜舰完全不同,美国必须证明,其在西太平洋的海空武力在必要时,能轻易突破中国的军事化部署,摧毁这些岛屿。但是这些海空力量不同于能在海里潜行数月之久的潜舰,需要密集的基地网来支援其行动。

美国必须证明,其在西太平洋的海空武力在必要时,能轻易突破中国的军事化部署,但同时美国也需要密集的基地网来支援其行动。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随着中国更加强大,并完成西沙与南沙所有人工岛的高度军事化,如果美国不能在南海议题向外界鲜明地证明其战略意志,或许北京会向东南亚国家施压,要求他们中断目前提供给美军的整补服务;对于菲律宾,或许以经济援助为要胁,迫使后者取消让美军在该国的轮调。

自2010年中国首次禁止稀土输出日本,到中国执行各种官方未明确宣布的「禁韩令」措施,以回应美韩同盟部署萨德片面的经济制裁,已经成为中国「惩罚」「不听话」国家的重要手段。若未来美中战略竞争进一步紧张,出现中国要求东南亚国家拒绝提供港口或基地予美军整补的情况,似乎也不再是难以想像的情境。

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亚太中小型国家或许会发现,他们将比以往更加深入卷进大国权力政治之中。而以往的左右逢源,或追求平衡两大国影响力的外交战略,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将进一步缩小。唯一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并非历史上每次海军竞争最后都走上霸权战争一途;这不仅仰赖政治家的智慧与手腕,同时也需要「运气」。或许就如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度山恩仇记》最后所说,人类的智慧都包含在「等待」与「希望」之中。虽然不能盲目乐观,也无须过度悲观。

并非历史上每次海军竞争最后都走上霸权战争一途;这不仅仰赖政治家的智慧与手腕,同时也需要「运气」。 图/Official U.S. Navy Page

▌备注

其中只有洛马集团的远程反舰飞弹(LRASM,制式编号AGM-158C,射程930公里)是全新发展,其余如雷神公司的改良型海基战斧飞弹(RGM/UGM-109E Block IV,射程1700公里)与标准六型飞弹(SM-6,反舰射程360公里)、波音公司的改良型鱼叉飞弹(射程284公里),以及雷神与挪威康斯堡防卫与航太集团共同发展的海军打击飞弹(Naval Strike Missile,射程555公里),都是现有产品运用已经成熟的科技的后续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