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北极成大国地缘政治必争之地
参考消息网8月1日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29日刊登题为《即将到来的北极之战》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文章摘编如下:
自冷战结束以来,高北地区一直受到“北极例外论”这一思想的界定。根据这种共同理解,该地区不成文的规则、信仰和历史保护它免受大国竞争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荫庇下,中国近年来通过增加贸易、投资和科学合作,成为欧洲北极地区的新力量。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全面冲突已经严重破坏了这种微妙现状。欧洲北极地区正迅速成为美国及其盟友与其地缘政治对手的必争之地。
可以肯定的是,乌克兰战争并不是加剧紧张局势的唯一因素。海冰的消退使得人们对该地区的经济价值和地缘政治重要性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推动了北极国家的军事化,以及中国等传统非北极国家的参与。这些经济压力通常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北极蕴藏着巨大的化石燃料,它的开发是俄罗斯2035年北极战略愿景的关键优先事项。据估计,仅俄罗斯的北极地区就蕴藏着超过3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超过23亿吨的石油和凝析油。
其次,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况变化正在重塑潜在的北极航线。俄罗斯沿着其北极海岸开发的北方海航道特别值得注意,该航道打算通过俄罗斯的北极地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这条航道在夏季不结冰,与通过苏伊士运河相比,可使船只减少40%的航行时间,节省大量燃料。
第三,北大西洋和巴伦支海渔业的成功共同管理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压力下面临崩溃的危险。随着海洋表面气温持续急剧上升,海水变暖导致具有海洋捕捞潜力的鱼类种群进一步向北扩展。一些人猜测,俄罗斯可能会利用商业活动对北约发起更广泛的挑战。该地区商业活动和军事活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加上那里的军事演习越来越多,导致渔民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与中国日益紧密的合作让美国及其北极地区的北约盟友感到担忧。自乌克兰事件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孤立使得克里姆林宫依赖北京为其在北极的能源出口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俄罗斯80%以上的天然气产量和近20%的石油产量来自北极。
西方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欧洲北极地区的接触与合作上,中国也利用这一点来取得进展。中国一直寻求投资北极的能源和物流基础设施,以巩固北京的能源安全、维持经济增长并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但随着俄罗斯之外的七个北极国家对中国的战略雄心和经济策略越来越警惕,北京方面越来越依赖莫斯科作为扩大中国在北极活动的渠道。
这些因素可以为中国巩固在欧洲北极地区更具实质性的影响力提供一个借口,既可以通过联合军事演习、投资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海上执法来实现。
话虽如此,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竞争加剧造成的短期影响不应被夸大。首先,北极的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仍然需要对采矿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新的投资,而该地区的石油开采成本仍然非常高。其次,公开的军事推进很可能保持在较低限度,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目标远未实现,这使其几乎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高北地区。在北极地区,北京基本上是有选择性地在能够促进中国自身利益的领域与俄罗斯进行接触,如加强科学外交、购买大幅打折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政府可以在北极问题上掉以轻心。
俄罗斯不断增加的军事活动和灰色地带活动已经说明了北极威胁形势发生变化的影响。几起干扰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的事件凸显了俄罗斯混合战术对北欧构成的紧迫威胁。因此,在海底测绘和海域感知方面的合作是一个短期内值得追求的、有前景的领域,也是北约正在关注的领域。另一个重点关注领域应该是加强投资筛选方面的协调,以及中国以国际科学研究和科学外交为名在欧洲北极地区建立立足点。
“北极例外论”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但西方采取明智的对策至少可以减轻其最坏的影响。(编译/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