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個「家扶村」!首個海外據點深耕20年 扶助1.1萬貧童
蒙古家扶中心在家扶村内兴建供水站,让社区民众就近取水。记者叶冠妤/摄影
世界最年轻城市、也是最寒冷首都的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却有逾半数家庭住不起房,只能在市郊就地搭建蒙古包,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楼外圈,被破旧矮屋、蒙古包层层包围,形成特殊城市景观。在这里,有家扶基金会设立的第一个海外直接服务据点,20年来,扶助了1.1万名孩童、3400多户家庭,更在近郊盖了一座「家扶村」,为贫困家庭搭起遮风避雨的家。
受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游牧生活不复从前。为寻求工作机会,大批大批的牧民迁居乌兰巴托,蒙古国全国加起来360万人,近半数聚集首都。据乌兰巴托市统计局2023年资料,乌兰巴托市总共41万1420户家庭,其中52%、约21万2008户家庭住在基础建设不齐全的市郊蒙古包区。
为解决居住问题,蒙古家扶中心在2007年于乌兰巴托市郊打造「家扶村」,最长入住3年。直到2019年设置了24个蒙古包区,并逐步完成供水站、电力设备、活动中心、现代厕所及浴室、户外篮球场等,村民不必动辄步行数公里取水,不必在户外简陋隔间如厕、洗澡,还有摆满书籍、玩具的明亮图书室。17年来,家扶村协助105户家庭自立,近年因限缩资格,目前仅7户住民。
带着两个儿子入村的Otgonchimeg,此前投靠亲友,13人挤在一顶蒙古包生活。现在她在家扶村负责清洁工作、协助村内事务,除有稳定收入,原本害羞的她,渐渐变得开朗,两个儿子跟邻居玩在一块,踢球、唱歌,她每月努力攒钱储蓄,为将来做准备,盼望出村后,有能力买地,搭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蒙古家扶中心代表黄朱伟说,家扶村提供全新蒙古包跟家具,家庭可直接入住,也开办家长职业技能培力班、孩童的课辅班与才艺班,2021年更进一步开放让社区居民使用公共空间、参与课程。
此外,蒙古家扶中心也提供经济扶助、学用品、食物包、大专奖助学金,让贫困家庭维持基本生活、儿童稳定就学、营养改善等。黄朱伟说,光靠金钱的援助无法翻转贫穷,因此家扶首重教育学习与支持,28个方案里,有14个与教育相关,培养孩子的能力与自信,今年触角延伸至其他省份,与当地区公所合作,定期运送课外读物。
家扶基金会执行长周大尧表示,今年适逢蒙古据点成立20周年,迄今扶助逾1.1万名儿童、3000多户家庭。从认养蒙古童、发放扶助金做起,慢慢看见在地需求、拓展方案,推动社区服务,并陆续在水资源匮乏的小区兴建31座供水站、捐赠3部送水车。透过不同方案,改善居住环境、用水、医疗、教育学习等。未来,家扶将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央省份扩展至外省。
家扶村内的活动中心,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玩具,也有现代化浴室与厕所。记者叶冠妤/摄影
为协助外来移入及贫困家庭可解决居住问题,蒙古家扶中心自2007年起于乌兰巴托市的汗乌拉大区第12小区成立「家扶村」,提供全新蒙古包、床与衣柜等家具,同时培训村民技能、提供孩童课辅班等,迄今已有105户家庭自立。记者叶冠妤/摄影
家扶村村民Otgonchimeg独力抚养两个儿子,入村前暂住亲友家,13人挤在一顶蒙古包生活。现在她与两个儿子在家扶村生活,拥有稳定收入,她正在努力存钱,为出村自立做准备。记者叶冠妤/摄影
家扶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记者叶冠妤/摄影
蒙古国近半数人口都聚集在首都乌兰巴托,但由于市中心空间有限、租屋价格昂贵,52%的乌兰巴托家户只能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区,形成破旧矮房、蒙古包层层包围高楼大厦的特殊城市景观。记者叶冠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