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超猛爆 医警告「重复加热饭面」要避免
医师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很猛爆,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要小心。(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宝林茶室爆发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至今已有2死4命危,卫福部昨(27)日召开专家会议,初步认定是米酵菌酸造成,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很猛爆,只要极少量的1.5毫克就能致死,建议短期内不是新鲜烹煮,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
李建璋今(28)日于脸书指出,宝林茶室中毒案愈来愈严重,虽然仙人掌杆菌造成的炒饭症候群还无法完全排除,但米酵菌酸可能性相对较高。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杆菌的肠毒素 (cereulide)都是粒线体毒素,粒线体是人体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粒线体急性损伤会造成猛爆性多重器官衰竭,所以临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杆菌毒素症候群很难区别,都有昏迷、肝肾衰竭、休克、无发烧现象。
但李建璋说,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杆菌更猛爆,所以传出重症、死亡的案例愈多,米酵菌酸的机会就更大,即使是极少量1.5毫克的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过去爆发事件的潜伏期范围是0.3~16小时,30%至100%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迅速死亡。
李建璋表示,在大陆报告中显示,米酵菌酸和发酵食物有关,台湾、日本、韩国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也是为何中毒事件发生时,他第一个想到仙人掌杆菌的原因,但随着中毒规模和猛爆性程度提升,对仙人掌杆菌而言,就极为不寻常了。
李建璋说,大陆报告早期是偏乡家庭自制发酵玉米粉过程污染导致,自2018年以来,是以木耳和湿粄条为主,分别有3起和5起的案例,但困难的是,受污染的湿粄条在烹饪和食用过程未观察到异味、颜色和性质变化,口感也没有异常,不像一般腐败食物入口就能知道,因此很难察觉;另外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分布,可以从土壤、玉米、大豆,以及干燥和半干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
李建璋表示,大陆目前传出的报告都是自家至的发酵谷物导致,工业化生产的谷物发酵产品并未发现导致中毒,显现自家制造过程易受污染,但一般而言台湾商家不会自制粄条,若是工厂制造受污染,就得管制源头、扩大回收。
至于要如何确定确诊米酵菌酸中毒?李建璋说,必须在患者或食物细菌培养阳性或蛋白质鉴定,确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疗部分需使用抗生素,但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细菌,光杀菌是无效的,若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个方法却无济于事,因只要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复,是目前唯一可行。
李建璋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