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

他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饥荒的时候,没饭吃真难受啊,会饿死人的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出生于北京。从1930年到2021年,这个横跨旧时代和新时代的老人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田间地头」,黝黑的皮肤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位老农,而非一位科学家。但正是这位「老农」,让十几亿人摆脱了饥饿。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他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水稻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之后的几年,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被大范围推广。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感谢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做出的贡献,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至今,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无论在课本还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袁隆平都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2017年,有人在网上制作了一个关于袁隆平的表情包,并配文:「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之后,也有人就这件事情询问过袁隆平的看法。在纪录片《时代 我》里,袁老认真地回应了这件事,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还是吃得太饱了,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饥荒时代的时候,没饭吃真难受啊,会饿死人的!而在2019年7月7日央视采访报道中,袁隆平更是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正是因为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袁隆平对粮食格外珍视,不止一次地谈爱粮节粮。在他看来,虽然现在中国的粮食状况已经大幅好转,不至于再因为粮食不够而饿死人,但还没有到「不缺粮食」的程度:「中国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举个例子:大豆也是不够吃,我们中国人吃豆腐,每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这种居安思危的生活态度我们在很多老人身上都看到过。他们不是「抠门」,只是经历过苦难。那些苦难过于沉重,让他们不得不穷尽一生去尝试改变。

[90后]袁隆平:我最关心的,就是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治学和领导生涯一直保持着谦恭的态度。自60年代初期矮杆水稻诞生后,袁隆平就一直奋斗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从杂交水稻实现百姓温饱的最初目标,到后来的超级稻计划令粮食大幅度增产,都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完成的。对于袁隆平的功绩,我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

袁隆平不光有着科学钻研的精神,而且还着力培养第二代水稻研究生力军。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水稻领域人才,为我国水稻增产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统计,在袁隆平的培养之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有高、中科技人员81名,他们都是我国水稻研究领域的技术骨干,也是新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的两个梦》,回忆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称自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90后」。

他说自己一直以来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梦想,也正在逐步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袁隆平带领的团队,几天前刚刚有了最新成果。据报道,5月14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获得最新数据,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这是上周测得平均亩产1004.38公斤后,该稻种再次在三亚创获佳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表示,该品种在三亚首次实现了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在育种和栽培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具有进一步高产潜力挖掘和较好推广前景。

带博士生不如下田

工作之外,袁隆平也有另一面。面对记者提问,他坦言自己并不特别精通于人事的管理,个人性格是「自由散漫」:「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不如我的研究对象植物,比较单纯。」袁隆平的主业是杂交水稻研究,副业也有很多,比如小提琴、排球。60岁之前,袁隆平保持着冬泳的习惯。2019年,年近90岁的袁隆平还因为流利的英文演讲上了热搜。袁老吐槽带博士生工作的一段话也广为人知:「你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麻烦得很,要逐字逐句研究,死脑细胞的。」谈到「永葆青春」的方法,他说:「开朗一点,乐观一点,生活有规律一点。」让我们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