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人自牧国学 大儒毓鋆逝世10周年

爱新觉罗毓鋆(右)来台后讲学不辍,图为他住在洲尾时搭船过河所摄。(奉元书院提供)

台湾人是否「历史感薄弱」?因故宫小编搭时事而将乾隆改名为弘历鲑鱼的争议仍余波荡漾,对于「故宫」、大清帝国,对当代台湾人而言似乎存在着认同混乱。已故大儒,又是满清皇族的爱新觉罗毓鋆,今年逢逝世10周年,大弟子之一的学者徐泓忆毓老其人其训指出,「对毓老而言,历史感在于要认识自己是谁。」

爱新觉罗毓鋆,为前清礼亲王后裔,与溥仪同年生于1906年,4岁便启蒙读四书,6岁进宫陪溥仪伴读,13岁读完十三经。徐泓忆毓老讲经「把经典讲活了!」如讲《论语》「『学而时习之』绝不是叫人读书要时时复习,而是做人做事要与时俱进,懂得变通。」徐泓指出,毓老讲经绝不与课本自幼所学相同,这与他早年的历练大有关系。

毓鋆虽为满族人,但他认为「满洲」如同籍贯,「他认同满族,但更认同大中华民族」服膺的是《清帝逊位诏书》所说:「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徐泓并指出,毓老不论在满洲国或来台,都认定自己应为所当为,「在大节前,认知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即便身处满洲国,仍暗中抗日,并曾向学生们训示「人家把你当傀儡,你就把他当靠山,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徐泓赞:「毓老的前半生就是龙!」曾任职国务院,掌军政警务,参与国际事务见过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叱咤一时。来台后受监视,遂投身教育,志在复兴华夏学术文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找到适时的突破点,把不可为变可为」突破戒严时私人讲学之禁,创办「天德黉舍」,解严后改为「奉元书院」,讲学逾半世纪,门生遍及政商学界,包括前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英业达集团创办人温世仁、前总统李登辉的《易经》老师刘君祖等。

徐泓指毓老精研《易经》,见微知着,多次曾提醒门生「认识自己,不要老是用西方的理论来套用」,唯有「自牧」华夏之学,才能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