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德法 美媒:中国能否从西方围堵中突围?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法国总统马克宏。(中新社)

中国总理李强6月23日结束对德国和法国为期一周的访问。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认定美国领导的西方对中国进行「遏制、围堵和打压」之际,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及法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追求无疑让中国看到了从西方「围堵」中「突围」的希望。

虽然中国官方表示,李强对欧洲这两大经济体的访问是「传承友谊」和「深化合作」,但美国之音引述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分化美欧,阻止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应该也是李强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德法会成为中国的突破口吗?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又有哪些异同?

寻求从法德「突围」,「拆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台」?

李强6月18日开启对德国的正式访问,并参加了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之后,他前往法国访问,出席了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在德国和法国,李强都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礼遇。

在中国媒体上,对李强对德法的访问报道是积极和乐观的,与同期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的报导大不相同。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消息,李强此行是「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体现了中国对中德关系和中法关系的高度重视。

对于很多分析人士来说,中国是希望借李强这次的德法之行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之间插入楔子,以分化美欧,以及欧洲内部的对华立场。用中国资深媒体人胡锡进的原话,「拆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台」。

美国之音引述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副主任、美国乔治城大学兼职教授伊万·卡纳帕蒂(Ivan Kanapathy)观察,「李强出访德国和法国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外交政策利益—-北京透过冷战视角将美国视为其主要生存威胁。李强的目的是加剧跨大西洋的分歧以及欧洲内部的分歧。与北欧、中东欧一些小国家相比,德国和法国更同情中国的利益。」

美中关系日趋紧张,而欧洲内部对中国的看法也很不同。总体说来,因为人权和中国与俄罗斯在北冰洋的行动,北欧国家对中国越来越怀疑;中东欧国家,除了匈牙利,因为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霸凌和对俄罗斯的支持,对北京越来越反感。义大利正在讨论要不要退出「一带一路」。位于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在对华战略上已经与美国越来越趋同。

美国之音引述美国企业研究所欧洲政治和经济资深研究员达利博尔·罗哈克(Dalibor Rohac)认为,虽然与以前相比,德国和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是,鉴于中国与德国的强大经济联系以及法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持续追求,北京选择德法作为阻止美欧政策进一步靠拢的突破口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罗哈克指出,「法国一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支持者,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就是对美国的自主。法国总统马克宏访华时清楚表明,他希望欧洲人远离中美之间新兴的权力竞争。德国向来对跨大西洋关系非常重要,它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伙伴。因此,让这两个国家站在北京一边当然是至关重要的。」

在欧洲,劝说德国和法国的工商界人士相信对中国「去风险」、「降依赖」、「脱钩断链」是错误的选择,而这正是李强此行的重头戏。

6月19日,李强在柏林和西门子、福斯、宾士、宝马等德国企业负责人会晤时指出,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辩证看待依赖问题,不能人为夸大「依赖」,甚至把相互依存与不安全简单画等号,「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6月21日,李强在巴黎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致辞时说,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我们在相互依赖中看到稳定性、确定性和共同的发展机遇,而不是风险。我们赞赏法国政府反对阵营对抗和「脱钩断链」。希望中法企业家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做开放共赢、务实合作的行动派,共同维护中法、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韧性。

「去风险」一词最早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今年3月底提出,后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和德国总理萧兹(Olaf Scholz)也先后作出呼应。今年五月,包括德国和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在广岛举行峰会时,又将对华「去风险」写入了公报。

对华「去风险」在欧洲已成共识

鼓励欧洲成为世界的一极,对美国形成温和的制约一直是中国对欧洲政策的目标。分析人士说,在美中关系恶化的现在,欧洲对中国更加重要。

乌克兰战争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一些克制的做法就是以欧洲为观众。比如中国迄今没有向俄罗斯提供致命的武器,中国派出特使试图斡旋乌克兰战争等,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的特别的关系,让中国的欧洲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

诺阿·巴尔金(Noah Barkin)是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中欧关系专家。他6月15日在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听证会上说,欧洲之所以对中国形成「不脱钩」、「去风险」的战略,与乌克兰战争以及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表现有关。

巴尔金说,「习近平和普丁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几周建立的『无上限』伙伴关系,以及战争爆发后中国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侵略的做法,进一步巩固了欧洲部分地区将中国视为地缘政治威胁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欧洲政府还是董事会都意识到台湾发生冲突的风险,从而触发了欧洲主要国家关于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的激烈辩论。虽然深远的经济脱钩被视为不现实,也不受欢迎,但是多元化和韧性已经成为欧洲的新的流行语了。」

虽然中国倾向于认为欧洲对华战略随着美国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自从2015年以来,中欧关系已经开始逐渐恶化。

巴尔金认为这个改变大体有三个阶段。2015年到2018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个期间,欧洲的主要担忧主要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和市场准入。第二阶段为2019年至2021年,欧洲对中国的担忧不仅仅是经济,延伸到与人权、虚假信息、战略依赖和胁迫等更广泛的领域。2019年3月,欧盟发布战略文件,将中国描述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就是标志性事件。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后,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第三阶段。

6月20日,李强在德国访问期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经济安全战略,呼吁成员国评估在经济合作等领域的风险,战略强调出口管制,防止欧洲的技术和产品被滥用于军事目的,此外还将制定政策加强欧盟对外投资以及外国在欧盟投资的监管。该文件没有点名中国或任何具体国家,但提到了「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有关国家」。分析认为,该文件旨在遏制中国挤压欧洲经济的能力,并防止欧洲公司对华出口与军事相关、可能给中国带来优势的敏感技术。

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这份战略显示欧盟在限制中国进入敏感市场和获得行业机密方面寻求与美国保持一致。预计,在6月29日和3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对中欧关系以及这个战略的讨论应该在议程之上。

6月14日,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激烈辩论与协商后,德国联合政府公布了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安全战略沿用了2019年欧盟对华战略的措辞,中国被视为德国的「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战略还指责北京为了重塑国际秩序而一再采取违背欧洲利益的行动。

德国政府迄今为止还没有公布对华战略。有人分析,可能在这次中德磋商会之后会公布。报导引述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法学研究员莫里兹·鲁道夫(Moritz Rudolf)认为,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在德国对华战略中的地位应该会被强调,「与中国的关系中存在竞争者、对手和合作伙伴的维度。在德国每个人都同意竞争的维度已经增加。」

德国总理萧兹领导的联合政府在2021年上台后,就承诺将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来自绿党的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和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更是一直在推动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德国《明镜》杂志近日报导,哈贝克自上任以来,将德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担保减少了约50亿欧元。萧兹在与李强会晤时再次强调,德国在与中国交往时「不脱钩」,但要「去风险」。

美欧在对华政策依然有分歧,台湾会是真正的考验

虽然包括德、法在内的欧洲,总体上对中国在关键技术和供应链上有担忧,但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而言,美国和欧盟、特别德国和法国,对华政策目标并不相同。

美国企业研究所欧洲政治和经济资深研究员罗哈克说:「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美国,这几乎是两党的共识,美中陷入零和竞争,未来,要么美国强大,中国被削弱,反之亦然。但在欧盟,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柏林和巴黎的政策制定者,仍然抱有这样的希望,即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使中国成为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中更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经济相互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中国变成一个更加良性的参与者。」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鲁道夫认为,更感兴趣的是运作良好的多边机构。他说:「因此,他们有兴趣让中国加入进来,加入一个日益多极的世界秩序,遵从大家都同意的规则。从战略上来说,这对德国来说比对美国来说更重要。全球领导者身份德国来说,却不那么相关。」

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副主任卡纳帕蒂认为,北京的目标是不断拖延欧洲追随美国的脚步,到目前为止,北京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跨大西洋的实质性(如果不是口头上的)结盟。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罗哈克认为,除非面临真正的考验,否则大部分欧洲人,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还是希望能置身于美欧竞争之外,与中国和美国同时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而台湾的可能冲突就是这个考验。

罗哈克指出,「我认为真正的考验是台湾出现冲突。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人必须做出明确的决定,必须做出承诺。只要他们不必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就会像欧洲人所说的那样,极有可能进行合作,并在必要时竞争或遏制中国。」

荣鼎集团的巴尔金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也指出,除非出现严重危机—-台湾发生冲突或是中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采取直接支持,德国短期内不太可能采取根本改变与中国关系的措施的。

罗哈克认为,一旦台湾海峡发生冲突,欧洲将面临来自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压力,要求他们与美国站在一起。

德国总理萧兹6月22日向德国议会表示,他在与李强以及中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会晤时已经警告北京,不得使用武力改变领土现状,特别是针对台湾。

法国总统马克宏4月主张欧洲不应沦为美国附庸,也不该在台海冲突上选边站的言论就在欧洲遭到批评。欧洲30多位「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成员就曾发出联合声明,强调马克宏的涉台言论不代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