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团提道安7大隐忧 「机车限外侧两车道」降低安全性
▲交通部长陈世凯首度与六都针对道交座谈,达成六共识。(资料图/记者李姿慧摄)
记者李姿慧/台北报导
交通部日前首度与六都座谈,达成道安6项共识,包括停止线与行穿线拉开距离2到3公尺、重要或易肇事路口纳18种情境改善、路口强化照明、每道路至少留2车道给机车等。不过,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今日提出7大隐忧,包括机车被限制外侧2车道与公车动线交织让安全性下降,行穿道照明非仅靠颜色变更即安全。
首先针对交通部与六都共识推动「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划」设定行人环境改善指标,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表示,道路视野死角、人行道不平顺成儿少身障隐形杀手,「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划」应系统性细腻处理,其中「人行道改善长度」时,也应注意宽度、平整性、通用设计,以利婴儿车、身障者等用路人使用。
此外,「路口行人安全设施改善」应考量视野距离避免遮住儿少身躯及视野;「校园周边暨行车安全道路」有人车之间视野因障碍物受阻、不符合通用设计、学校四周有人行道但社区却没有而无法形成路网等问题,学童仍需在缺乏人行道的道路上与车辆争道,风险依然存在。
其次是预告与当下位置标志竟无差异让驾驶混乱,促进会表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号志设置参考指引》仍有良修空间。
第三则是路权恢复正常化,促进会指出,政府无科学根据地限缩机车路权并限制强制两段式转弯,却本末倒置忽略各种驾照滥发之起因,犹如蝴蝶效应般影响自行车等真正慢车、行人路权。例如将速度差异极大的工具包括机车与自行车允许共用于狭小「机慢车道」,导致自行车等慢车没有安全空间,又例如为了更大的两段式左转空间,牺牲人行道、行穿道空间,让人车争道,甚至身障者必须绕路更远的路。
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也指出,机车被限制于最多外侧两车道通行,导致与公车停靠动线交织,让公车、机车、慢车被限缩于有限的道路宽度,使得三方用路人安全性下降,无助人本交通发展。交通部甚至近期修法规,允许各级政府设置T字路口的待转区时得削减人行道,却无明确定义行人可通过定义,各地因地制宜施作,严重影响身障者通行权益。
第四,促进会则提出用科学计算确保行人安全,指出单纯「推动路口停止线与行穿线净距修正以2-3公尺」视为完整修法并不充分,不仅只有路口,路段中亦有行穿线。同时应根据科学计算,以最高设计速率换算足够视野距离及范围之净距的表格,供各级政府依循施作。并应在驾训及考验标准纳入「当行穿道前有相邻车道的车辆停等时,以确认有无行人及随时停止的速度来超越邻车」。
第五,促进会提醒行穿道照明非仅靠颜色变更即可确保安全;第六则是希望透光率政策更应完善,并要纳入还路于民行人路权促进会参与,呼吁参照国际法规定挡风玻璃及前侧车窗之透光率至少为70%,并就整体交通环境之安全为出发衡量其余车窗透光率下限,透光率政策勿「雷声大雨点小」。第七,则是喊话政府驾训精进、法规接轨、对症下药,补足郊区人行道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