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献章草书《大头虾说》欣赏
陈献章(1428—1500),子公誧,号石斋,晚号石翁,广东新会人。因居白沙村,故人称白沙先生、陈白沙。
丁卯中乡试,十九岁的陈献章曾两赴礼闱应试,均名落孙山,于是便归隐白沙。景泰二年落第后前往拜江西程朱理学家为师,精研"古圣贤垂训之书"。半年后,他回归白沙村筑阳春台为书室,专心读书,其思想逐渐由崇尚读书穷理的程朱理学转向主张求之本心的陆九渊心学。
陈献章《大头虾说轴》纸本,草书,纵158.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署款:“弘治戊申秋八月望,石翁力疾书于白沙之碧玉楼。”款下钤印:“石斋”。无鉴藏印。
于明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秋八月望书写,作者时年61岁,此作是他晚年的作品。
▲陈献章《大头虾说轴》纸本,草书
本文是借乡间俚语“大头虾”来阐述人生哲理,立意新奇。而此书的特色是所用之笔为茅草笔,一般书家较少使用。此种笔毫锋秃散,毛硬易干,因此书字独具特色。
本幅下笔顿挫力很强,毫端开叉,形成了较多的飞白之笔。字迹墨色干枯,粗细变化丰富,兼之运笔迅疾奔放、挥洒自如,又少见连绵之笔,显示出动中寓静、拙中藏巧的韵致,书风独树一帜。
陈献章的字刚健有力,继承王羲之等人的雄健风格,改变了元明以来圆滑、软弱无力的书风,进而使奇戏雄健的书风大行于世。
据陈献章纪念馆梁炳尧馆长考证,陈献章晚年时分,因为他的字很漂亮,很多人求字,但当时岭南地方遥远,交通不便,好的毛笔总是买不到。于是他想出用江门当地特有的茅草,束成一束,末端打烂,令茅草的纤维露出来,然后用来写字。因为茅草的纤维质地较硬,弹性好,茅龙笔介于硬笔与毛笔之间。写字时须用中锋行笔,而写出来的每个字都留有“飞白”,每个字的转弯之处也是方形,字体刚劲有力,独成一体。现在陈白沙纪念馆里还展出了这种“茅龙笔”,据说当地政府领导常用这种笔作为礼品赠送给客人,在馆里作为礼品出售,也很受游人欢迎。
局部种蓖麻诗卷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