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傅莹:慕尼黑安全会议气氛变化的三点印象
名家观点》傅莹(右一):慕安会气氛变化的三点印象。(澎湃新闻)
名家观点》傅莹(中):慕安会气氛变化的三点印象。(澎湃新闻)
名家观点》傅莹:慕安会气氛变化的三点印象。(澎湃新闻)
大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北京清华大学人工智慧国际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傅莹日前率大陆学者代表团访问柏林智库、媒体、外交政策协会和商会机构深入交流,并参加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后,在大陆澎湃新闻撰文,提出对2023年慕安会会议气氛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更「凉」、中欧需要沟通等三点印象。
傅莹表示,首先,会议气氛发生变化:
在她多年形成印象中,慕安会是辩论和研讨的平台。今年,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将满一周年的背景下,会议聚焦俄乌战事,除了乌克兰领导人视讯发言,还有美欧多国政要出席,一致挺乌批俄。使得会议成为一方表达情绪和态度的场所。美国一如既往地有众多政要学者出席,大谈俄罗斯对西方的「威胁」,誓言支持乌克兰战斗到底。难怪美国人经常引用邱吉尔名言:「永远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
傅莹称,其次,中美关系更「凉」:
慕安会上可以强烈感受到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美方与会者可说是「逢中必反」,中国的意识形态、经济政策、对俄关系等无一不成为标靶。美国改变对华态度和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快速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产生了深深疑虑甚至恐惧,害怕中国拥有更多世界权力,从而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一欧洲学者在与中方学者交流时说,无论中国怎么做,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态度都难以改变,因为让美国焦虑的不是中国在做什么,而是中国的存在本身(who you are),让欧洲焦虑的则是中国在做什么(what you do)。确实,欧洲对中国也有许多不满和意见,但是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克服两国关系中的障碍。
傅莹强调,最后,中欧需要沟通:
在柏林和慕安会的交流中,可以感觉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在加深,最主要原因是因乌克兰问题陷入深深安全危机感时,对中国态度和政策缺乏了解。
在对华政策上,欧洲人受到美国影响较大。德国对华战略一个核心提法,是把中国定义成「制度性竞争对手」(systemic rivalry)。systemic一词有「制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多重含义。欧洲人显然指的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另外,rivalry含义比美方提出的competition(竞争)还要重,有非此即彼的零和含义。
傅莹说,在与德国官方和智库的讨论中,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中欧分歧问题,尤其一再质疑德方提出的与中国进行「制度性竞争」的意图,要求解释对竞争的终局构想。目的是争出制度优劣、如同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的「才能之争」吗?或难道德国设想的是「制度的替代之争」?冷战后西方试图搞民主制度输出,结果留下的不是战乱就是社会创伤。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成功,这绝不是任何外部力量可以撼动的,当然也非其他国家可以轻易复制。
傅莹称,虽然德国乃至其他欧洲人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很难认同,但中方代表团所到之处各方对沟通不仅不抵触,反而非常欢迎和期待。不少人觉得现在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一个更加困难的阶段,出现问题时往往让矛盾和分歧盖过合作。有德国学者提醒,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也已到「临界点」(tipping point)了,双方应认真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傅莹强调,确实,中欧关系中有些矛盾看似死结,但既然是结,就有解,关键在于能否诚恳相待、坦诚沟通并付诸行动。正如习近平讲的,中欧关系关乎全球格局稳定和亚欧大陆繁荣,值得双方努力维护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