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姜锋:消除中欧隔阂需要定力和时间

名家观点》姜锋:消除中欧隔阂需要定力和时间。(示意图/shutterstock)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姜锋2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和欧盟25日在北京举行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进入9月以来,中欧之间互动频繁:一是李强总理9日与欧盟执委员会主席范德赖恩举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会晤,这展现出中欧政府层面高频率交流在不断深入;二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6日在德国「高科技和数位化之都」慕尼黑举行,由中方和德国汽车协会、宝马集团等德方机构及跨国大企业合作举办,这展现出中德中欧在政策、科技和产业领域密切合作议题多、前景广。

姜锋表示,这样的景象与今年上半年德国和欧盟一些政府部门宣示其对华政策时所营造的负面舆论环境形成鲜明比照。整体看,当前中欧关系的确很复杂,但实践层面远比媒体呈现出来的积极,机会大于风险。中欧关系当前和今后出现什么样的曲折状况,在认知层面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欧盟方面怎么看、怎么做,当然也与中方的回应相关。

姜锋称,欧盟的对华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充满矛盾,偏离了中欧关系的实际。三重定位也干扰中欧合作。

姜锋称,欧盟以「去风险」定位中欧关系,是对中欧关系和中欧双方利益的「风险化」。源于对中国大陆认知赤字。欧盟「去风险」策略建立在对华误判和不信任基础上,已经成为中欧相互认知关系中的破坏因素,其结果挤压着双方战略共识空间,损伤双方的实际利益。

欧盟决策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压缩中欧战略合作空间就意味着欧盟在对外政策中选项减少,而欧盟谋求的战略自主是与其对外选项多少成正比的。弱化对华关系,欧洲势必更加依赖美国。与美国打交道,欧洲已经不止一次吃到苦头了,「川普化」的美国政治让欧洲一直心有余悸。明智的欧洲人士应该明白如何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给自己留下更多选择余地和更大的自主空间。

姜锋认为,应该看到,中欧关系和中美关系有本质区别:当前中美之间是美方在全力推动不计代价的「战略竞争」,其核心特征是美国全方位遏制中国大陆、护持其霸权地位;中欧之间则主要是由欧盟发起的、计算成本的「地缘经济利益之争」,其基本特征是欧盟要防止其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大陆。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人们就有理由相信中欧关系还会朝着相互健康依存、互惠共赢的大方向发展,双方的相互认知在经历过碰撞之后会达到新的平衡。

姜锋强调,中欧之间合作是主流,在广泛的关系和互动中存在隔阂也属正常,这不同于美国对华关系的遏制定位和恶意行为。要看到中欧相互认知中的客观差异,诸如中国大陆经济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中国大陆而言,这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欧洲看到的是自己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不断下降,感受到的更多是压力和焦虑。欧洲理解中国大陆的发展需要时间,中方也需要让欧洲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发展带给欧洲的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在与欧洲互动中增强针对国别和区域的话语意识,尤其是交锋之时更应注意交流,回击少数时也要注意回应多数。

姜锋指出,中欧相互理解需要时间和诚意,正如李强在与范德赖恩会晤时所言,中欧双方要「加强沟通协作,提升中欧经贸关系的可靠性、稳定性」。本月初慕尼黑汽车展上来自中国大陆的新能源汽车广受关注,欧洲汽车业也感受到了压力。德国总理萧兹与中国大陆汽车行业代表同台演讲,表达了「欢迎竞争」的信心,中德双方在展览期间还共同举办了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同谋画未来。这些都展现着在健康竞争的环境下,双方完全拥有相互信任和信心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