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基”同台 姓甚名谁?
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万基”时代,“同名”共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金产品同质化饱受市场诟病。而同质化的最直观表现,当数基金产品“重名”日渐增多。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在目前近1.2万只基金中,以“价值”“成长”“优选”“回报”“竞争力”等词汇命名者举目可见。此外,还有的基金名称热衷以某关键字串联,其中“鑫”字最为常见。值得提及的是,这些近似重名的基金,入人耳目的时间跨度竟已长达20年。尽管业内不断祭出基金简称的“大法”,但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仍造成了较为混乱的局面,不仅让基金投资者对相关基金“雌雄难辨”,也让基金研究专家直呼“头晕眼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行业管理规模近日已突破30万亿元。不过,公募基金行业的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譬如基金公司给产品命名的水平待提高,习惯于雷同取名容易致产品个性难以凸显,会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的“审美疲劳”。此前,曾有相关基金公司为此做过一些创新尝试,但随着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叠加销售与业绩的竞争日益激烈,相关基金公司也渐渐无暇提升产品名称的辨识度。
某基金研究人士认为,在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对基金命名和简称进行规范,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
基金产品同名不同命
一个完整的基金名字,主要由公司名称、基金名称、持有期(如有)、基金类型、后缀等部分组成,比如万家·匠心致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司能自主取名的部分,主要是基金名称。截至5月24日,公募基金产品的数量已逼近1.2万只,但基金重名的现象已越发严重,基本上由“价值”“成长”“创新”“回报”“产业”“趋势”“周期”“优选”“竞争力”等高频字眼混搭而来。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基金取名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是“成长”,涵盖了435只基金。而这些基金的时间跨度,已长达21年,称得上是基金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南方稳健成长混合与华夏成长混合成立于2001年,富国匠心成长混合与广发成长启航混合成立于2024年。此外,易方达旗下存在策略成长混合、积极成长混合、远见成长混合、先锋成长混合等产品,汇添富旗下则有成长领先混合、成长领航混合、成长精选混合、成长焦点混合等产品。
紧随“成长”之后的是“价值”。冠以“价值”之名的基金,则有多达300只,既有成立于2002年的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大成价值增长混合,也有成立于2021年的广发价值增长混合,以及成立于2024年5月的国联安价值甄选混合。另外,有部分基金公司采用“成长价值”或“价值成长”的混合方式对产品命名,比如鹏华成长价值混合、国泰成长价值混合、睿远成长价值混合等,均在2018年之后成立。
除了“成长”“价值”,名称中包含“优选”字眼的基金也有多达388只,而包含“产业”“回报”“创新”“龙头”等字眼的基金,则分别有284只、251只、255只、94只,基金命名的高频词汇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提及的是,上述基金的命名虽然趋向雷同,但业绩却相去甚远。以435只“成长”基金为例,近3年业绩头尾相差超过100%,投资业绩最差者亏损逾65%。以近5年维度看,435只“成长”基金头尾业绩的相差幅度则扩大到了200%,业绩最好者浮盈近170%,最差者浮亏近30%。
“一字串联”仍难逃重名
基金重名的现象由来已久,近年随着基金数量激增也越发明显。
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提及,早在2016年,他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彼时,新基金大量发行,重名基金开始不断出现,比如多家头部公募以“泰和”“兴华”“新起点”等词汇给新产品取名。“真让人犯晕!连专业基金研究者都经常被搞得云里雾里,更何况普通投资者?是汉字不够用,还是业界不了解基金市场的状况?”他不禁感慨。
实际上,相关基金公司也曾为产品不重名做过不少努力和尝试。比如,在2001年至2008年间,国泰基金为提升产品识别度,曾以不同动物对其基金产品冠名,推出了国泰金鹰、金龙、金马、金鹏、金牛、金鹿等产品。
以一个关键字串联起多只产品的命名方式,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新观感。或受此启发,多家基金公司纷纷效仿,使得“一字串联”逐渐成为基金产品命名的常用方式。某公募高管对证券时报记者直言:“大家都想在投资中赚钱,所以三个‘金’字组成的‘鑫’字,用得最多。”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目前名字中带“鑫”字的基金,多达550只。比如,安信基金旗下有鑫安、鑫发、鑫日等产品,博时基金旗下有鑫惠、鑫康、鑫润、鑫荣、鑫泰等产品。近年,招商基金则以“瑞”字串联,给旗下投资策略产品取名,形成“瑞”系列基金,包括瑞文、瑞阳、瑞泽、瑞德、瑞和、瑞安、瑞鸿等10多只产品。
以上的命名方式,甚至还被运用到渠道定制的基金上。某大型公募的品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说:“近些年,渠道定制产品往往通过取名方式打上特定标签,以形成一定识别度。比如,基金公司与招行合作的定制基金,可能在名字里加上‘招’字,民生银行磐石系列的基金名字,则会取个‘磐’字。”
总体上看,“一字串联”法的长期使用,也会带来类似重名的现象。某中型公募的品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提到,他所在公司的产品部近期正忙于为产品取名,在他盘点的过程中,被列出的高频字竟达39个,除了“瑞”“鑫”,还有“盛”“隆”“臻”“颐”“卓”“崇”“睿”“弘”“誉”“润”等。
名字再好也不如业绩好
随着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基金取名的方法显然已不够用。
据前述某中型公募的品牌人士观察,目前基金取名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产品同质化之下没有那么多字可以用,“能用的字,头部公司早些年基本都用过了”;二是审核趋严,稍微有“暗示”意味的词都有可能被卡住,比如“安稳”“收益”等。
前述某大型公募的品牌人士则直言,取名只是产品开发的一个小环节,主要目的还是卖产品,“这些年竞争越来越激烈,基金公司投入的大头是渠道和产品营销,起个大差不差的名字,能体现产品属性、与基金经理投研风格匹配,基本就可以了。”他还表示,基金取名有时也会征求投研意见,如果基金经理较为看重,就由基金经理最终决定。业内广为人知的案例,是某知名基金经理前几年发新基金时,以他两个孩子的名字对新基金命名。“这种方式较为特别,但也比较冒险,主要是不能保证基金经理会一直管这只产品。”另外,如果公司高层觉得初拟名字不够响亮、美观,还会让品牌部门参与进来,起个稍有底蕴的名字。
也有观点认为,基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投资业绩,取名适宜即可,不应花过多精力。前述公募基金高管就直言:“现在已有1万多只基金,市场不可能都记得住,取名再好,如果业绩做不出来,依然会被遗忘。”
容易被投资者记住名字的基金,大体有两类:一是里程碑式的产品,如首批封闭产品之一的基金开元,寓意“开元盛世”,本身就颇有识别度;二是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代表性产品,如诺安成长混合、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富国天惠成长混合、中欧医疗健康混合等。不过,也要看到,投资者最初是被基金业绩吸引而来,此后才去了解背后的基金经理,并最终记住产品的名字。
有必要统一使用规范
为了方便记忆,基金公司还对基金产品使出了“基金简称”的方法。不过,由于缺乏统一的使用规范,反而造成了比基金重名还严重的混乱局面。前述基金研究人士在采集基金数据时,就为此饱受困扰。
“招募说明书上的基金名称是法定全称,但用起来不方便,大家就自行简化。”该基金研究人士说,由于使用简称的机构多样(除了基金公司,还有交易所、同花顺、万得、天天、蚂蚁、银行、券商、投顾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等),一只产品起码有三五个简称,搞得大家晕乎乎的,“为避免混淆,我后来统计数据时会核对基金代码和成立日期,但很多人连基本的基金分类都搞不清楚,更别提分得清基金简称了”。
大体而言,基金简称出现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金公司名称过于简略,比如工银瑞信、景顺长城、农银汇理,简缩成工银、景顺、农银,而名字更长的摩根士丹利则简缩成大摩;二是忽略基金属性,比如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简缩为招商白酒或招商中证白酒,工银瑞信稳健丰盈30天滚动持有债基则简缩成工银稳健丰盈30天持有。
“基金是严肃的金融产品,取名的首要原则是能反映发行主体、产品类型和投资方向等信息,让市场各方都能清晰识别,但合资基金公司名称简缩后缺少了外方股东名称,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些简称,甚至还缺失了产品类型和投资类型。”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认为,简称混乱,和基金重名等现象一样,会引起投资者的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基金命名和简称进行规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拿出完美解决办法,但这些现象应引起业内关注和探讨,久而久之或许就会逐渐形成一定共识。”该基金研究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