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回应起诉:看他们一眼,他们都赢了
在近日的一次独家访谈中,著名作家莫言与“澎湃新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谈论了众多引人深思的话题。
多年来,莫言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的善举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无数需要帮助的心灵。他捐助了125万元,治愈了西藏地区的62个儿童,让他们重获新生;他筹集善款开启公益项目“莫言同心”,已救助了359个孩子,为他们点亮了未来的希望;他还参与了“与星同行”项目,救助了46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在另一面,莫言近年来却不断遭受着网络上的围攻和攻击。
这些攻击者中,不乏一些自诩为“左”字刻心入髓的网红大V,他们或以尖酸刻薄的言辞诋毁莫言的作品,或以断章取义的手法曲解莫言的观点,企图将这位文学巨匠推向风口浪尖。
司马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大加赞赏,甚至将莫言的作品捧上了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南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对莫言进行猛烈的批评,甚至将莫言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不禁让人怀疑他的真实动机。
除了司马南之外,还有一位自称是司马南学生的“毛星火”,更是对莫言进行了极端的攻击。他不仅在网络上大肆诋毁莫言的作品,甚至还将莫言告上了法庭,要求对其进行公诉。
在这次访谈中,莫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这些攻击者,但他的言辞中却透露出一种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深刻见解。他强调,文学创作应该尊重人性的复杂性,不应该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他希望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真实可信的人。这种对于人性的尊重和理解,正是莫言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莫言还谈到了对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理解。他提到自己过去不能理解托尔斯泰对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的描写,觉得写得太像反面人物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逐渐理解了托尔斯泰的用意。虽然库图佐夫在小说中显得臃肿、酒色过度,给人一种又笨又懒的感觉,但这正是托尔斯泰对人物的真实刻画。他认为,只有这样描写,才能在后面更显示出库图佐夫的伟大。
面对那些对其小说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进而恶意与无端抹黑者,莫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豁达,并未过多辩解。他认为,这些攻击并不能改变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相反,他会将这些攻击视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创作。他相信,历史和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而他也期待着中国能够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家,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在谈到获得诺奖时,莫言表示,这并不算自己的“转折点”,也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中国最好的。他甚至期望中国的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能够出现,并希望他/她能够得到的好评比自己多,差评比自己少。
同时,莫言也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人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认为,互联网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的时代让他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人性。
对于外界的评价,他坦言:“就任人评说吧。”他坚信,对于一个作家的评判,在当代可能众说纷纭,但更在于未来的历史定论。
回顾莫言近年来的经历,不难发现,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信仰和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对于那些攻击者们来说,他们或许认为自己是在捍卫某种真理或正义,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暴露自己的狭隘和无知。他们无法理解莫言作品中的人性深度和复杂性,也无法欣赏到莫言笔下的文学魅力。
他们的攻击和谩骂,只会让自己显得更加丑陋和可悲。
历史会记住那些为人类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攻击者们则只会成为过眼云烟。莫言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会流传千古,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而那些攻击者们,则只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插曲,被人们遗忘在时间的尘埃里。
卑鄙,不一定永远都是其通行证;高尚,也不必就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果我们都将这个世界让给了所鄙视的那些人,那么,人生还有何意义?社会还有何生机?国家、民族还有何未来?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人们留恋、存在与向往的呢?
莫言的坚持与信念,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深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