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陂古堰流千年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距今近一千五百年。(杨明摄)

建于宋朝的月峰塔。(杨明摄)

始建于北宋的木兰陂。(杨明摄)

木兰陂是皇帝下诏招贤建陂而有李宏花八年时间建成。(杨明摄)

环绕塔身的石雕。(杨明摄)

晨起前往广化寺,穿过南湖公园,公园右边有座月峰塔,沿月峰桥畔下行才几步远,路边一连三座庙,庙前搭起了酬神的牵丝偶戏台,穿着精致绣花戏服的戏偶约三尺高,戏台不大,三边围着布幕,舞台正对着庙里的神像,只表演给神明看。小时候也在台湾看过酬神野台戏,但是戏台和庙宇间通常略拉开距离留出一方空地,民众可以在这块空地或坐或站着看戏,曾多次和邻居一起蹭过去,七八岁的我们兴趣不在台上的木偶戏或歌仔戏,而是周遭的零食摊,插着一根竹签的腌芭乐沾酸梅粉,或是刷了一层又一层香辣酱汁的烤玉米。

莆田酬神除了牵丝偶戏还有莆仙戏,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源于唐而成于宋,特别是演员的动作受木偶戏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戏现存传统剧码有五千多个。我立在戏台一边,只能略略看见操纵牵丝戏偶的师傅在后场变换戏偶,完全看不到戏台上的演出,酬神的牵丝戏偶也神秘了起来。待折回月峰桥,才发现原来小溪对岸看似过桥可达的月峰塔,其实是在寺院内。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距今近一千五百年,唐朝时住持志彦法师奉诏入宫,讲解《四分律》,志彦禅师向睿宗奏报无际法师在诵《法华经》时,石上涌出白泉,睿宗赐寺名灵岩寺,柳公权还书写了灵岩寺匾额,原本的金仙寺遂改了名。宋朝时,兴建了2寺、10院、120庵,可谓极盛,宋光宗赐额广化寺,至元朝时毁于战火。明朝陆续重建,后遭倭寇焚毁,历任住持又持续修复,一座寺庙建筑的前世今生,既承载无限风光又历经许多坎坷。

寺院内祈福的人不多不少,寺前阶梯广场还有放风筝的孩子,想起多年前去过另一座广化寺,在北京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里,北京的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论历史,始建时间要比莆田的晚了许多年,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一声佛号积累一颗米原也无奇,却终至建寺,心意由细微至巨大,可是日日寻常,亦惊见恒心之深久,如此信念亲近动人也深刻震撼。

寺内木芙蓉初绽,颜色柔婉,栏杆边的九重葛则鲜艳妍丽,院门口枝叶横伸的大榕树,殿前青翠高耸的南洋杉,佛寺既生气盎然亦清幽安静,莆田的荔枝和蜜柚产量多且出名自然和当地水土有关。自唐代起,莆田就栽种荔枝,莆田荔枝果色艳红、香味浓郁,没赶上荔枝产季,倒是正逢蜜柚成熟,果实无籽,酸甜可口,而莆田的开垦灌溉则得利于木兰陂。

木兰陂距离广化寺不远,游罢广化寺便打算往木兰陂,如今许多城市都动起推广旅游的念头,却未在莆田市内看到木兰陂的指标,想来木兰陂的实用价值和历史意义目前是高于游览的,因此我更想前往看看这历经千年仍然灌溉着平原良田的水利工程。

木兰陂始建于西元1064年的北宋,与南安陂、官杜陂、芍陂、信丰陂同是中国五大古陂,现在木兰陂南渠经过的城厢、新度、黄石、北高、笏石等乡镇还能自流灌溉,有的村落埭田高,只要内陡门加一个,照样可引流入田,完成灌溉,再将陡门放低,就不至于水泽淹田。

木兰陂是李宏建成的,但人们多以为木兰陂是钱四娘建的,钱四娘原是在将军岩处建陂,陂建成后即被溪洪中毁。她的功绩是开创了在木兰溪上建陂的想法,所以人们念念不忘钱四娘。钱四娘幼年失母,父女俩相依为命,父亲病故后,十六岁的钱四娘移父柩回长乐,经过莆田,被木兰溪泛滥成灾所阻,听当地群众说木兰溪水成灾,田园却无水可灌,四娘因此兴起建陂念头。完成父亲的后事,她变卖了家产,带着钱返回木兰溪上建陂,令当地人十分感动,一齐投入建陂,三年后建成,没想到还在欢欣庆功时,陂立即被冲毁,钱四娘也投水自尽了。

钱四娘筑陂失败后,林从世又捐钱在温口继续筑陂,但同样是在即将完工时,被凶猛的海潮冲毁,亦归失败。原来,木兰溪源自仙游县西苑乡、穿高山越峡谷,汇聚了三百六十多条溪涧之水,进入莆田境内,已成为水势湍急的大溪,加上伴随的台风、暴雨和大潮,所以要在这自然条件复杂的溪流上筑陂,并非易事。过了十年,在京为官的莆籍蔡京上奏皇帝下诏向天下招贤建陂,侯官县李宏应诏来莆,在有水利工程技术知识的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进行第三次筑陂,用了八年的时间终于建成千年不毁的木兰陂。

秋日里芦苇摇曳,水边地域辽阔或空房闲置或正进行拆除改建,搭乘计程车来时并未多想如何离去,待游罢方发现单是要行至有车经过的马路边便超过一公里,行至路边又发现因偏僻根本遇不到空计程车,如要搭乘公车,返城方向在路对面,公路上别说是没有斑马线或行人陆桥,即使想横越也无法翻过路中间分隔岛上的栅栏。风尘仆仆里又走了约莫一公里,终于上了一辆不知将开往哪的公车,类似这样只能先脱离荒境,入闹市后再寻路的遭遇在旅程中经常发生,或许是先有了随遇而安的心理准备,也就不觉这样的交通状况恼人。

等在闹市下了车,回过神弄清自己的位置,小馆里迟来的午餐竟然尝到了比游泉州漳州厦门时更接近台湾做法的蚵仔煎,福建称为海蛎煎,同样有着浓浓地瓜浆,熟后半透明黏结蛋与牡蛎,只差没有酱汁,且牡蛎数量明显较多。一碟海蛎煎,一碟炒米粉,味美分量足,就是方才行走的数公里路怕也难消耗掉这下补充的热量。兴化米粉是有名的特产,兴化是莆田旧名,这米粉竟也与木兰陂有关,相传当年兴化军主簿黎畛受命协助钱四娘兴建木兰陂水利工程时,为了便于筑陂的工人们食用所创。

已经回返市区,即使一时弄不清路也不要紧,午后时光随意逛逛,在市场看见了熟悉的发糕和红团,发糕同样是盛在小碗里,当地人称为碗粿,但是台湾的碗粿却是另一款小吃。红团则和台湾的红龟粿相仿,只是上面的喜庆图案有些不同,这款在传统喜庆节日或祭祀时蒸食的点心,我在潮汕地区也看过,莆田的色泽鲜艳过台湾,潮汕地区的则颜色较浅。第一次吃红龟粿是在邻居家,当时觉得香又甜,后来随妈妈去市场买菜见到,缠着妈妈买给我,妈妈担心那鲜艳的红是来自色素,起先不肯,后来挨不过我的胡搅蛮缠,还是买了,原来有咸甜两种,咸的馅有油葱、香菇、虾皮、猪肉末,小时候偏好甜食,自然是选甜红龟粿,咬了一口,却不如我在邻居家吃到的美味,是家常手艺更诱人,还是受当时环境氛围的影响呢?

回忆早已诉说不清,后来我却再没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