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雜亂 好意思讓祖先躺?
郑愁予六十一年前的诗作《清明》,幽趣中洋溢着嘲讽意味,期待国人能移风易俗,还给清明节肃穆清静的面貌,有极为深沈的社会省思。此诗以鲜明的意象、嘲讽的口气指出,清明扫墓本要让祖先有一块「清澈明静」之地,但民众平时疏于整理先祖坟墓,流于形式的扫墓,只见各地坟墓荒烟蔓草、清明扫墓时却人声喧哗,已失去慎终追远之意。
个人可见证此诗所言是事实!去年五月中自美返台回故乡屏东万峦扫墓,只见坟墓四周草长得比人还要高,看不到家人、亲戚与祖先合葬的坟墓在哪里。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去墓园,手掌被野草刮得鲜血直流。虽然进来了,却看不到出路,心里非常恐慌,便向待在公墓路旁的内人与小孩高喊不要进来了,上香祭拜完,提心吊胆地费尽力气才走出去。
台湾除了部分墓园平时有人维护管理,大部分县市乡镇公墓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杂草丛生;只有清明扫墓时才请人清理。
在美国与香港的影片中,常看到片中主角到墓园向家人或爱侣、朋友祭拜,放一朵鲜花在坟前,静静地追思怀念。但在台湾这种荒烟蔓草的公墓,平时想念家人、亲友时,要如何去祭拜追思?清明扫墓时,又一大堆人到公墓,吵吵嚷嚷的只作个样子。
我们好意思让家人与祖先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一直躺下去?个人建议,中央应与六都及各县市政府密切合作,盘点全台各地需改善维护的公墓,编列预算,奖助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公共企业,协助成立以乡绅志工为主的「地方公墓管理委员会」,每个月派专人清理维护墓园,并在公墓四周种植有纪念意义的美丽花朵,期能让全台各地的公墓像公园一样整洁美丽,果能如此,大家想念逝去的家人与亲友时,才能在任何时间,在清澈明静的环境,静静地怀念追思,获致真正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