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板马云的大佬,也跌倒在寒气中

文\熊猫的熊

2006年央视的《赢在中国》栏目上,一位名叫张向东的年轻人,在观众席站起身讲道:

我个人并不看好慧聪网,未来在那个行业只有阿里巴巴做的最好。不是我给它做广告,是因为阿里巴巴现在在整合各个优势,等马云把雅虎整合好之后,就会腾出手来打掉郭总(郭凡生,慧聪网创始人)的,因为他已经把易趣给打败了。

张向东言毕,在场嘉宾哄堂大笑。

那时的慧聪网,作为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先行者,刚刚上市三年,正处在上升期。被年轻晚辈一顿唱衰的郭凡生,哪受得了这般贬损,当即咄咄逼人地回应道:

“我都这么成功了,你不信任我,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一个比我还不成功的人?”

在气场强大的郭凡生面前,一脸稚嫩的张向东几乎被怼得无力招架,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向东成功的预言了阿里巴巴和慧聪网的走向。而这段经典的画面,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常常被人们拿出来反复讨论。

世易时移,早已淡出视线的慧聪网,这几天再度登上了热搜。而这一切源于8月23日慧聪网内部发布的一则停工待岗通知。

通知显示,慧聪叁陆零公司将于8月25日起停止经营,全员停工待岗,办公区关闭。

虽然关掉的公司主营的是慧聪网的电话销售业务,在慧聪集团的业务版图中体量很小,但这也成了慧聪遭遇寒冬的一个信号。

01

提到电子商务,提到B2B,大家都会想到阿里巴巴,但事实上这个行业的拓荒者并非马云,而是郭凡生和他一手创立的慧聪网。

南方谈话发生的1992年,在初代互联网大佬还基本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从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出走下海经商的郭凡生,带着积攒多年的7.4万元,创办了慧聪公关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那时的中文互联网,甚至连雏形都没有,而阿里巴巴1688平台的推出还得到十年后。郭凡生早期的创业故事也挺简单——创办《中国商情快报——家用电器》,做线下的商情信息服务。

通俗来说,就是家电的供应、采购、招标等分类信息整合成册,为大家提供消费指引。后来,这套线下生意被搬到线上,慧聪网则成了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2003年12月,慧聪国际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国内信息服务业及B2B电子商务服务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创始人郭凡生,则头顶“分类信息广告之父”“电子商务教父”等诸多光环。而这一年阿里巴巴刚推出淘宝网。

在慧聪上市前后,电子商务领域流传着“北慧聪,南阿里”的说法。二者的交锋,也成了当年一段颇有意思的商战故事。

2004年,慧聪推出“资讯通”和“买卖通”两个产品,由于页面内容相似,很快被指抄袭阿里巴巴贸易通。对此,一篇题为《阿里巴巴不回应慧聪抄袭声明》的报道谈到一个细节:

慧聪网在短短几个月内,进展神速的扩张了杭州分公司,并似乎挑衅似的将办公地点选择在了阿里巴巴总部的斜对面,其办公注册地就是杭州市西湖区。

慧聪和阿里巴巴的较量持续了十多年。随着阿里巴巴从2B到2C,搭建起淘宝天猫、支付宝巨大的电商生态,郭凡生在2013年喊出的五年超越阿里巴巴的目标,终究成了一种奢望。

02

作为体制内出身的下海商人,慧聪创始人郭凡生不乏狂言狂语。

比如在创业早期,他曾“大言不惭”的对媒体表示,“我就是‘分类广告之父’”,“我敢说我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但老二是谁”,丝毫没有谦逊的味道。

不过,从慧聪网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经营企业方面,郭凡生还是有着体制内出身的保守,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形势,更倾向于慢工出细活,缺少足够的创新,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对于慧聪网的失利,原CEO郭江曾给出过一个业务不聚焦的判断。他说:

“慧聪做B2B出身,但上市以后没有专注于B2B,我们做了类似中搜这样的公司,也做了电视广告公司。我们走的弯路是过早地多元化了。”

其实“过早地多元化”,说到底还是因为对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增长缺少足够的信心。

相比之下,在当年被当成骗子的马云要大胆的多,也更“狂妄”得多。

在当年和慧聪网的交锋中,马云就直言不讳道,“就算用望远镜,也找不到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在哪里”,一番自信言论让郭凡生颇为不悦,直呼要让马云道歉。

而不管是坚定地转移到2C业务,还是果断通过三年免费策略的大投入,来吸引淘宝网的商家入驻,马云早期战略投资展现出的激进,与其说是自负,倒不如说是对互联网爆发的大胆预判。

淘宝网推出的2003年,中国的GDP增速达到两位数,高增长成为此后多年的常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蓬勃兴盛,为互联网的产业大爆发打下了基础。

草莽出英雄。

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机会总是留给野心家的。慧聪网的保守谨慎,让它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慢慢脱节了——这两天有媒体采访慧聪网,一位内部人士总结道,“最大的问题就是老”。

03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6年。

那档张向东预言阿里巴巴要PK掉慧聪网的栏目《赢在中国》,是央视在当年推出的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获胜者可以获得企业的风投。

而对于这档节目,网上这样介绍道:

2006年春天,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创业、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最响亮的词句,为企业积累财富、为国家贡献税收、为社会创造就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深处的需求,创业者、企业家成为这个时代被推崇的英雄。

改革开放提速,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勃兴,那是企业家最为风光的年代,饱食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在公共场合频繁亮相,尽管时不时冒出一些惊人之论,但外界有着极高的宽容度。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阿里巴巴就像张向东预言的那样,完成了对“电商教父”郭凡生的慧聪网的超越,如今慧聪集团总市值4.52亿只有港元,而阿里巴巴是它的4000倍左右。

不过,这段影响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的博弈历史,从企业层面看,慧聪网输了;从企业家的层面看,马云却并没有赢。

郭凡生曾经反思道,“我不会成为好商人,因为老是有多余动作——当商人还想当学者,琢磨社会上的事,而商人就应该全心全意考虑赚钱”。

郭凡生的自省,放在当年阿里巴巴和慧聪网的交锋上,无疑是相当贴合的,只是在如今的环境下,“全心全意考虑赚钱”,早已不再是社会舆论对于一个商人、企业家的角色期待了。

如今,资本、资本家成为了大家随时挂在嘴边的话题,这意味着,企业家需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全心全意考虑赚钱”,还要“琢磨社会上的事”,知道时代的禁区,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形势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说错话而翻车的马云,早已隐退幕后,据说已经有网友开始怀念他了。而慧聪集团,还在经济寒气中勉力求生。

前不久,慧聪集团CEO张永红表示,要从“以往高歌猛进的资本性增长”转向“稳健扎实的经营性增长”,就像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所说的,“追求规模”转变“追求利润”。

企业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周期而调整更迭,一代新人胜旧人。

互联网这个行当,则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那些书写互联网进程的人物,终究是慢慢消失在了视野之中,像一个古老的符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