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四大片区还有没有戏?

熟悉南京规划的朋友都知道,南京在城市规划层面具有很高的设计水平,气势恢宏,布局长远。但受限于一些大家熟知的客观原因,导致不少规划设计虽然很好,但始终落不了地,造就了不少遗憾。而四大工业片区如今的局面实际上也是如此,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10年前南京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要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这四大片区大家都很熟悉,包括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含八卦洲)。二桥与三桥之间的燕子矶已经完成搬迁,实际上现在也就剩大桥旁还有一些。

而根据当时的这个决定,这四大片区都将成为全新的城市区域,甚至都有各自的区域性CBD,这对于周边居民来说还是很让人兴奋的。当时四大片区产业结构偏重,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益偏低,某种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南京产业结构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以说工业成就了南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困住了南京。2014年南京二产占比高达41.7%,而同期的上海只有34.66%。

南京经过多年努力,二产比重一直在下降,截止2023年,南京二产占比已经降到了34%,对于二产主导的城市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当然实际上这个比重还不够低。

那么能不能再降?理论上当然可以,但接下来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南京继续把这些二产移出去,那么有没有足够多、足够强的三产来填补?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虽然这些年我们认为三产的发展更加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二产可以抛弃。在南京还没有完成产业转型的阶段,率先丢掉传统产业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所以10年过去了,这四大片区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变化,反而去年下半年,10年前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被废止,四大片区的命运再次被改写。

既然决定不搬,那么如何面对这四大片区未来的发展呢?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事情,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先知道痛点到底是什么?

根据我的观察,实际上四大片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污染一个是交通。重工业污染的问题如果可以解决好,实际上大家并不反对住在重工业区旁边。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一个是环保设施能不能及时的更新,另一个是有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管,以空气污染为例,存不存在白天确实没有味道,但到晚上却不启用环保设备偷排废气的现象,如果有能不能切实有效的管理或处罚,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交通也是一个问题,这四大工业区从南京的角度来说,不搬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对于周边居民来说,大多数还是希望能够搬走,除了存在的污染问题交通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原因。

这些工业区大多很有年头,那个时候很少有所谓路网或地块的概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圈一大块地就开干了,这就对城市未来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很多时候盼星星盼月亮的路修到厂区跟前就修不动了,而且很多年都无法解决,甚至地铁、快速路这些重点民生工程受阻被延误,所以你让周边的居民如何开心得起来。

个人认为虽然决定四大工业片区不搬了,高大上的CBD或者高端的研发园区暂时没有了也没关系,但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比如四大工业片区能不能尽量与周边的城市区域保持路网统一,让厂区与城市通过毛细血管连起来,成为一个良性的整体,而不要像一块肿瘤堵在那里。被厂区圈起来的江边能不能适当开放,如果因为码头实在让不出来,能不能修一条高线公园(高架步行与骑行廊道),让周边居民也能有机会亲近滨江,同时一睹南京壮美的重工之美,解决方案总是有的,关键愿不愿意花这个心思,解决痛点。

当有重点道路尤其是快速路需要经过厂区的时候,能不能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腾挪一些设施为民生工程让路。你让周边居民不觉得心堵了,舒坦了,自然会受欢迎,这样的二产在南京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