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姊妹会20周年 新住民在台湾不再「被代言」
南洋台湾姐妹会26日举办20周年系列讲座。(简立欣摄)
「我的母亲是菲律宾人!20年前想要公开讲这样的话,并不容易……」台菲新二代邹佳晶就读大学时赴兰屿拍原住民纪录片,发现原住民语言和菲律宾语有相似之处,自此投入新住民社会运动。她表示,新住民在台湾,已经「找到长出自己力量的方式」,不再是「被代言」的处境。
根据内政部移民署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新住民人口58万9396人,已与原住民人口不相上下;其中女性新住民从「大陆新娘」、「外籍新娘」到「新住民」、「新移民」,历经了自我认同的碰撞、调适与成长。台湾第一个由来自东南亚的婚姻移民女性自主成立的全国性民间团体「南洋台湾姊妹会」(TASAT)今年20周年,今(26)日下午举行「姊妹会暨移民运动20周年系列讲座」第3场《从厨房到街头:姊姊妹妹如何站起来》、第4场《「老了」、「倒了」怎么办?:谈谈新住民的长照议题》。
身为新二代的邹佳晶表示,台湾社会过去常常以贬抑眼光看待新住民,南洋姊妹嫁来台湾,常被认定「会逃跑」、「要把她们护照收好」,这种氛围也影响新住民二代的成长。经过很多人的努力,从识字班、到成立自己的社团、成立剧团演自己的故事、自制纪录片、用新媒体发声等,一直到108课纲里,人们终于看到并接纳新住民,新住民找到「长出自己力量的方法」,不再「被代言」。
南洋姊妹会现任理事长洪满枝25年前从繁荣的越南胡志明市嫁来台湾,原本对台湾怀抱憧憬,来台后才发现自己像是被关在家里的「宠物」,顶多只能去市场买买菜。夫家亲友都认为她低他们一等,还有人会问她:「你是被多少钱买来的?」让她非常抑郁、愤怒,她到处找地方学中文,也接触很多基金会,却发现很多声名很大的公益团体「帮助你之余又瞧不起你」,2004年她在电视上看到南洋姊妹会,立刻去报名,从文化培力开始找回自我,看到自己的价值,总算有被尊重的感觉,也才发现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力量才会大,甚至可以改变社会。
南洋姊妹会创会成员、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晓鹃表示,20年把麦克风递给新住民姊妹时,她们都不敢讲话,到现在讲到不肯放麦克风,这就是培力的成果。南洋姊妹会从无到有,希望大家清楚不利处境的根源,找到自己的主体性,并参与发声。在过程中她也一直告诉自己,不能越俎代庖,培力的主体是新住民,不是她;而随着南洋姐妹会的自我成长,课程内容和深度也一直递进、深化。
夏晓鹃说,许多公益团体协助南洋姐妹的同时是「假慷慨」,享受做为「施舍者」的光环而自我感觉良好;但培力应该是解放受压迫者,和南洋姊妹们同行,成就集体:「培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被培力者『成为他们自己』!」
曾任南洋姊妹剧团培训教师的李秀珣从事剧场32年,她表示,南洋姊妹们加入剧团并不是从此画下美好句点,很多时候会造成家庭冲突,或是去社区演出,社区居民也会觉得「这些女人干嘛谈这些事情」?走出剧团,大家都还要面对自己的生命课题;但是对参与者而言,她们提升了自我、开了眼界,已经「回不去了」。在国与国的裂缝中,南洋姊妹们看见行动与反思的循环,进而找到自己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