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转型升级 美丽草原“风光”正好
(原标题:内蒙古:转型升级 美丽草原“风光”正好)
光明日报记者 高 平 王 潇
初冬时节,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山地草原风光无限。走进内蒙古霍煤鸿骏电力分公司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市场化消纳新能源试点项目30万千瓦风电项目区,一座座高大的风车随风转动,一排排光伏电板一望无际,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内蒙古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质量效益高的绿色生产体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降低产业“含碳量”,增加发展“含绿量”。内蒙古坚决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另一方面是增加产业“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内蒙古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造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发、煤种全。煤炭资源探明储量5365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就有四个。
矿区产煤不见煤、井上远程操作采煤作业……在鄂尔多斯,通过智能化改造,以蒙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窝兔沟煤矿为代表的当地煤矿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为生产运营降本增效,助力采煤智能化发展。
“依托5G智慧矿山平台,矿区落地了5G煤流集控、固定岗位无人值守、AI机器人巡检等智能化应用,这些智能化应用每年可帮助企业减少井下作业人员30余人,助力企业每年降本超320万元,单位能耗和用电量也下降了10%。”窝兔沟煤矿负责人高三雄说。
据了解,鄂尔多斯还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全面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如今,鄂尔多斯不断上演“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产业蝶变,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过去,一提到铁合金产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载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而今,在合金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的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已经披上了“高智绿”的外衣。
走进内蒙古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偌大的厂区能零星看到几个工人在工作。在另一边的中控室,工人正远程控制“出炉机器人”进行炉前作业。“我们的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出炉作业的安全保障大大提升。”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厂长齐孟兵介绍。
这样的场景,在乌兰察布铁合金企业中随处可见。“为让传统产业重焕生机,乌兰察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减落后产能、增质量效益、降污染耗能、提后劲活力,铁合金产业‘脱胎换骨’,实现华丽变身。”乌兰察布市工信局局长薛峰青说。
乌兰察布市推动铁合金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正是内蒙古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目前,行走在北疆大地,传统产业之“变”,令人耳目一新。
在内蒙古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项目施工现场,厂房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该项目是清华大学和久泰集团合作建设的全球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主要产品均四甲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以广泛应用到微电子、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项目建成后,将推动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蒙古久泰集团副总工程师崔宇说。
如今,内蒙古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蓬勃兴起——
在全国率先推进通辽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
在全国率先创新提出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推动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园区绿色供电、火电灵活性改造、全额自发自用等6类新能源应用场景;
在全国率先应用褐煤发电烟气提水、煤炭地下气化等新技术,全面推进露天矿无人驾驶、煤矿智能化和智能变电站建设;
…………
内蒙古“蓝海”壮阔,“风光”无限。今年以来,内蒙古锚定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目标,统筹优化新能源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简化优化新能源项目审批,定期了解掌握项目建设和投资完成情况,全力以赴抓前期、抓开工、抓续建、抓投运、抓入统纳规。
9月26日,远景蒙新集团达茂零碳产业园高新齿轮箱智造基地首台产品正式下线。这是内蒙古首个大兆瓦自研自制自用的高新智能齿轮箱项目,填补了自治区风机产业链核心部件的空白,为内蒙古风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同一天,通辽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110万千瓦项目正式开工。“项目配套建设新能源总规模350万千瓦,其中风电120万千瓦、光伏230万千瓦,规划治沙总面积51.6万亩。项目建成后,将明显遏制沙尘源,有效改善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功能。”通辽市能源局新能源科科长张弘强说。
“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达10785万千瓦,同比增长49%,稳居全国首位;全区新能源发电量1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4%,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正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王慜说。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中环产业园,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颗粒硅项目厂区内5座精馏塔高耸直立,钢架结构的生产设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成品库内外穿梭着满载整箱颗粒硅产品的装运叉车,整个厂区被大型运输车“包围”。
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胜利向记者介绍:“中环产业园从2009年开始投资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光伏单晶一期至五期项目,半导体单晶一期、二期项目及配套产业,园区累计投资超532亿元,半导体单晶晶体年产能2500吨,光伏单晶晶体年产能105GW,光伏单晶晶片年产能30GW,已建成集成电路半导体单晶硅、新能源光伏单晶硅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先进制造基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兴产业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蓄势赋能——
4月28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投产使用,部署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
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进行地基打桩、预埋件浇筑等作业,目前已完成1419个灌注桩浇筑,计划今年11月底全部建成投产;
…………
前不久,一架从呼和浩特市中心血站出发的无人机平稳降落在内蒙古人民医院大楼楼顶,输血科工作人员立即取出当天所需的临床用血。与此同时,另一架无人机则在赛罕区的一处田地里开展农林喷洒作业。
无人机在蓝天翱翔,不仅能拍摄到田园风光,还能通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湿度和病虫害情况,农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获取详尽的数据报告。
202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在呼和浩特设立航天经济开发区。这是全自治区首个以航天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专门设立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总体布局思路为‘三区四基地、一港两中心’。‘三区’是低空装备智造区、低空装备保税区、低空装备仓储区。‘四基地’是低空经济总部基地、低空装备制造基地、低空飞行测试基地、低空培训科教基地。‘一港’是呼和浩特国际陆港。‘两中心’是低空智联调度中心和航空科技创新中心。”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飞说。
今年1月22日,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举行投资环境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24个重点产业项目成功签约落地,总投资1000多亿元,涉及航天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当前的内蒙古,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项目正高效推进,美丽草原“风光”正好。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 05版)
[ 责编: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