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心翼翼追求松弛感的样子真的太low了
继二舅的“消灭情绪内耗”后,“松弛感”这一概念又火了。这波话题讨论度起源于@黑猫白袜子的一则微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抓狂的妈妈,没有暴跳如雷的父亲,没有大声哭闹歇斯底里的小孩,这样情绪平和的家庭氛围确实令人羡慕。于是评论区的网友都纷纷像打开了某种开关,苦水吐了一茬接一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出,没有松弛感的人和没有松弛感的家庭确实很多。到这里一切也还算正常,但慢慢的,当这个话题讨论度上来,网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内卷和焦虑:
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有松弛感的人?我要如何获得松弛感呢?
01
承认吧,普通人就是很难拥有松弛感
醒醒!如果饭都吃不起了,谁还会去关心什么松弛感啊!
其实在@黑猫白袜子的那则微博下,点赞最多的前几条热评都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这家人经济条件一定不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一定是物质,但松弛感的来源和维持一定需要踏实的底气。
现在的人都如何定义松弛感?
“松弛感”这一概念火了之后,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都是在教人怎么获得松弛感。而这些,常常会与“贵气”“体面”“大美女”“迷人”“优雅”等关键词绑定。
这就奠定了“松弛感”的内核是更高级内卷的事实。
因为大家焦虑的,并不是怎样修炼松弛感来生活得更加舒心,而是我怎样拥有松弛感来看起来精致又体面。
“松弛感”就像一个羞耻按钮,不允许焦虑、悲伤、狼狈、失落这样的“丑陋”情绪存在和出现。
但普通人,就是在很用力的生活。
就像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很喜欢一档综艺节目叫《向往的生活》,尽管一直被按头安利,但我很少真正去看。因为这类节目的标签就是“治愈”和“松弛感”,但我始终觉得这类被推到镜头前放大的生活是完全不能和普通人共情的。
如同杨蒙恩在脱口秀吐槽的一样:“我从来没在羊头上看见过这样的字,我看见的都是40一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逐渐妖魔化的松弛感
说到松弛感,不得不提之前同样被大力营销的概念“钝感力”。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它,大概是马东在《奇葩说》上的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钝感力就是掌握自己人生的感知钥匙,拒绝敏感脆弱玻璃心?
实际上,翻开《钝感力》这本书,浓重的厌女气息和关于男女的恶臭观点绝对会令你窒息。
显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创造了“钝感力”这个概念。书里没有教你怎么获得钝感力,反而一直在为自己身边的各种傻逼行为找借口。什么做好了是因为有钝感力,什么搞砸了就是因为缺少钝感力。
仔细观察,在“松弛感”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陷阱。你拧巴、焦虑、不开心就是因为太没有松弛感了,应当放松下来,把这些全部顾虑。
一些人对于松弛感的理解就是慢下来,不要过度追求。这样矛盾就对准了那些努力工作和生活,但也因此破坏了追求松弛感氛围的人群。
那些奋斗比通常被人厌弃,被人指责没有松弛感,可如果有条件谁不想躺平呢?他们想活下去就不能一直松弛。
松弛和追求并不对立。
“每逢你想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03
真正的松弛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松弛是自洽,是无条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提到追求松弛感的内容都说,自信的人就会有松弛感。可我想说,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自信,更多的是自洽,一种无论好坏都无条件喜欢自己、接纳自我的自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我不太符合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我可能不够富有、不那么好看、不那么受人追捧......但我并不因此焦虑和自卑,我也不刻意追逐潮流,因为对于事物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心理上始终有一个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的安全基地。
这样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自我认知升级越发充盈,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承认了自己的有限性,就不会随意迷失在大众创造的有限性,我们还能去突破自己的有限性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接纳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德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中写道:“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的哭笑都不打折。”
努力上进的自己应该被表扬,状态不好的自己也应该被接受。不是每件事都要有价值和目的,我看见了自己的缺点,但我依然喜欢这样不算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