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時間、不是金錢,而是你的「注意力」

图/pixabay

作者: 欧赞‧瓦罗 (Ozan Varol)

我在半夜惊醒,满头雾水。我做梦了—梦到一条算式。我坐在教室里,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

0.8×0.2 = 0.16

先声明:我很少梦到数学。偶尔梦到,通常都是大学期末考被理论物理学轰炸的恶梦。

这一次虽然不是恶梦,但那一道算式让我异常烦躁。国中数学验证:0.8 乘以 0.2 确实等于 0.16。而我烦躁的是算式暗藏的意涵:两个数字构成的数值,可能比原先的两个数字都小(0.16 的值比 0.8 小,也比 0.2 小)。

这个结果对于学天文物理的我很好理解,但在梦里,我像个刚认识数学的人,瞪着这一道算式,完全不明白何以有此结果。怎么可能?两数相乘的积,不是应该比个别数值大吗?

接着我才忽然惊觉这其中传达的讯息:以分数做运算的话,数值会被打上折扣。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像分数运算,只有一小部份参与其中。我们在视讯会议中一边收信;我们对坐吃三明治,同时一边滑手机,一边把三明治塞进嘴里。我们还没起床就先查看讯息,起床后又不自觉查看更多次(以美国人来说,每天平均查看七十四次)。即时通讯软体Slack的使用者,平均每五分钟查看一次讯息—以频繁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切碎注意力。Slack 号称可提升工作效率,讽刺的是用的人完全没了效率可言。

我们工作时想出去玩,玩的时候又担心工作。我们置身在不上不下的状态,既不完全在这里,又不完全在那里。结果是我们的产出惨不忍睹,产出的价值比不上投入的心力。空有一身能力却只做到微乎其微。

此时此刻你的手机在哪里?你与大多数人一样的话,你的回答不意外会是「就在手边」。我们与手机变得形影不离。走路看着,吃饭拿着,甚至带进厕所共享最私密的时刻。手机是我们早上醒来第一个抓取、就寝前最后一件放下的东西。

手机诱使我们相信自己要是没有时时刻刻「在线」,是不是会错过某些重要资讯。但像这样害怕错过的同时,我们也逐渐忘了在乎自己最稀缺的资源。

你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你的注意力。说到注意力,我们会用「付出」当动词是有原因的。对待注意力应当像你对待金钱(因为注意力比金钱更宝贵)。要储蓄,要投资,要花在刀口上。也别忘了:现今很多标榜「免费」的服务,比如社群媒体,其实才不是免费的。你的注意力碎散,失去专心的能力,你其实付出了庞大代价。

注意力不能拆分:我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所以注意力才这么宝贵。经济力量发现这个稀缺资源的价值,于是把它化为商品。社群媒体就属于行销注意力的产业。你把你的注意力免费交给他们,而他们卖掉你的注意力赚钱。你一打开社群媒体,他们就赚钱,你一关掉,他们就赔钱。

每时每刻,你关注的事物界定了你的现实。你付出的注意力,会在你心中强化并放大你关注的事物。改变现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你使用注意力的方式。

看见一位有魅力的领袖,人们往往会说:「她让我觉得这整个空间里就只有我。」想像你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也付出那样全面的关注—把那件事当作整个空间里唯一的一件事。

国际权威的成瘾专家尼可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写道:「其实很简单,同时放电的神经元会连结在一起,不同时放电的神经元也就不会连结在一起。」。你花愈多时间来回在一个又一个分散心思的事物间弹跳,愈少时间专心於单一件活动,支持旧有功能的神经网络也会开始衰弱。我们翻开一本书,发现自己读了又读还在同一段。我们坐下来看一部电影或与人促膝长谈,很难在中途忍住不伸手去拿手机。我们的注意力不停跳闪。

美国知名学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说:「资讯的丰饶,造成注意力贫穷。」如果你的注意力破碎,不自觉被拉往千万个不同的方向,那你能记住的事不会太多。你无法观察出事物的关联,点连不成线,也难形成新的创见。你等于无法思考。

学术研究也支持这个可想而知的结论:重度习惯一心多用的人,在简单的认知记忆事项表现较差。当你注意力超载,你消化资讯并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能力也会大幅下降。只是全神贯注做一件事并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选择这一件事就要放下其他事。重点是保护你的注意力不被撕成无用的小屑屑,拒绝像一般脑力劳工一样,平均每十分钟左右就切换正在做的事。

你的注意力必有目的,你的专心必有目标。我们经常任凭冲动引导行事,看完一条讯息就滑向下一个,看完一封邮件就点开下一封,生活成了一团忙忙碌碌的模糊光影。但如果你慢下来,片刻也好,有意识地把全部的注意力给向下一件要做的事,你会启动内在的心脏去颤器,用猛烈的电击让你起死回生,引领你更接近你的完整潜能。

每天问问自己: 我今天希望怎么使用我最稀缺的资源?我希望注意力导向哪里?也问问:我花费心思注意了哪些不值得注意的事物?关注那些东西时,我漠视了什么?

0.8×0.2 = 0.16。我后来用便利贴写下这道算式贴在书桌上。要活得充分,不要只活成分数,这一点值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本文节录自天下杂志出版的《终于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