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网上不好好用标点符号了?
在很多人对“微笑”表情包的1314种含义和拼音首字母缩写(比如nsdd)感到困惑时,年轻人已经在用标点符号聊天沟通、表达情绪了。
比如,句号的含义和威慑力,得看出场数量:一个句号“。”带着淡淡的冷漠,两个句号“。。”寓意真没话说,三个句号“。。。”代表直接无语到极致……
再比如,问号要表达的是真正意义的疑问还是单纯的无语,其中的情感浓度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到可以绘成一条抛物线。小小括号中的文字承载着许多内容,尤其是脱团单飞的“左括号(”后面的文字,有时读懂它们不亚于做一套经典阅读理解;当然有些年轻人最喜欢的标点符号就是不用标点符号,直接用空格代替,或者一句话分几次打出去……
其实,关于不同的标点符号在网络聊天中表达何种含义,人们早有讨论。比如,结尾使用“。”简洁冷淡,换成“~”就柔和许多。只不过随着社交媒体和语言环境的发展,标点在聊天中的使用规则也在不断进阶。比如,“~”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也许是阴阳怪气,用“(+文字”表达表情包、自身状态、缓解社恐情绪等。
当文字混杂了奇奇怪怪的标点,看似表达形式复杂不好理解,但也是人们在尝试用更丰富的内容弥合无法面对面带来的情感缺失和交流壁垒。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不只意味着花更少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交流的双方能够快速理解彼此并给出适当反馈。当现实交流中表现出的时间间隔、情感语气,在只能依托文字符号表示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传递时,被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标点符号们,也有了被推敲和延展的空间。人们将其嵌在文字中间,让对话氛围更加流畅,促进沟通的有效性。
或许,当标点被用作梗或者表情使用,并不属于标准用法,但这种异化形式却在实际应用中丰富了它自带的信息量和功能性。这不但能满足沟通需求,也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标点的使用不只是为了断句,更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圈层的聊天介质和密码,是构建线上线下交往关系的需要。
或许,以上种种反而更加证明,标点符号虽小,却独具意义。正如郭沫若曾说:“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在严肃场合下这是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需要,而就算在打字聊天中,标点运用得随心所欲,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错误,但表达的意义的确会不同。甚至,当标点被年轻人赋予了更多内涵,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同一个符号不同的社交对象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尽相同。
也由此,好好说话更需要好好使用标点。当然,互联网社交圈的边界和内容常用常新,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可能会被新的潮流迭代,但在这些包裹之下的尊重平等、纯粹真诚,才是网络社交的根本。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