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下游需求未起、上游内卷正酣,绿氢产业新的机会在哪里
相比于投资如火如荼的2020年至2023年,今年对氢能产业链上下游而言可谓是缓慢发展的一年。
受效率、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大型绿氢项目在年初经历高速扩张后,实际投产情况不及预期,很多项目建设方仍处于“观望”状态。反观项目关键设备电解槽却在需求收缩时继续扩张产能,行业价格战正酣。至于最先尝到政策红利的下游燃料电池企业,今年正竞相谋求上市缓解现金流压力,甚至将业务拓展至已是红海的上游制氢端,谋求新增长极。
不过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几家有能力的电解槽企业在欧洲设厂布局产能。海外市场对于绿氢相关的清洁能源或原料的需求,正悄然支撑起这些企业新的野心。
下游上探
12月6日,重塑能源(02570.HK)以147港元/股的最终发售价正式登陆港交所,当日收盘价报147.1港元/股,涨幅0.07%,成为继国富氢能(02582.HK)之后,近一个月内第二家在港股上市的氢能公司。
根据招股资料,国富氢能、重塑能源分别占据国内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和加氢站、重卡燃料电池系统的最大市场销售份额,不过,两家公司上市之路却极为坎坷。重塑能源、国富氢能曾先后在2021年、2022年递表科创板,遭问询后主动于当年撤回IPO申请;其后,两家公司先后在今年2月、3月转战港交所IPO。
“缺钱,公司规模又大,只能考虑从二级市场拿钱了。”一级市场新能源投资人何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的燃料电池项目已有很长时间难以获得风险投资(VC),“背后因素很多,但燃料电池企业赚钱难已是行业共识,资方也很难指望短时间内通过IPO退出。”
招股书显示,最近上市的两家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例如,2021年至2023年,重塑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同期净亏损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今年前五个月,公司实现营收1250万元,净亏损4亿元。而此前市场上唯二两家氢能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SH)和国鸿氢能(09663.HK)亦有同样表现,两家公司在半年报中均直指大额应收账款和坏账计提带来的负面影响。
“受补贴政策影响,燃料电池产业资金回流太慢,整体处于现金流严重短缺境地,已有部分企业难以维持运营。”一位燃料电池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资金回不来,批量产品不好做,垫不起钱,打算做一些技术迭代和产品研发,制氢端还有一定机会。”
在此形势下,燃料电池企业加快了向上游电解水制氢装备研发及产品应用落地的步伐。
今年3月初,亿华通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示范PEM电解水制氢设备成功产出氢气,公司称下一步将延续“氢发电”到“电制氢”的多元化业务布局。今年年中,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第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下达,内蒙古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宽功率波动适应性百千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开发及工程化示范应用”上榜,该公司是捷氢科技的子公司,后者主业为燃料电池。
何洛表示,PEM电解水制氢与燃料电池互为逆反应,从技术上看燃料电池入局电解槽是“降维竞争”。
绿氢行业未热先卷
国内电解水制氢需求主要由大型绿氢示范项目主导。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国对绿氢需求的短期目标是到2025年年产能达到10万-20万吨。
由于绿氢项目具有较强的基建属性,投资体量大且回报期较长,央国企成为推动绿氢项目落地的排头兵。以中国能建为例,去年9月开工建设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96亿元,规划年产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生产线基本涵盖制氢、储氢、氢基化工、氢能装备和科技研发全产业链条。
在央国企牵头下,今年我国新增绿氢项目规划产能喜人,但实际投产情况不容乐观。据钢联能化数据,2021-2023年国内绿氢项目数据分别为10个、超过90个和超过100个,而仅今年1-3月,国内涉及绿氢项目累计约83个,数量超过去年的80%,约合全球氢能产业规模的2/3,项目规划总投资突破6000亿元,超过2023年规模,但已开工和投产的项目仅有10个。
为规范已获批的绿氢项目,强化项目落地效率,今年7月末开始,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张掖市等多地发布通知,废止备而不建或项目实施进展不及预期的绿氢示范工程项目。
央国企“观望”的背后,是技术、效率、经济性等多重因素制约。以绿氨掺烧进行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为例,国家电投集团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储能与氢能业务中心总监刘炳池表示,该手段在技术路径和经济性上均具有很大挑战。“从发电效率上我们优先考虑采用类似天然气的燃机联合循环方式发电,但由于氢氨燃机轮机装备制造受限,预计到2030年相关技术才会逐步成熟,研发进度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成本看,国内等热值的氢、氨价格是常规动力煤的5-10倍,火电厂主动掺氨意愿不强;同时火电厂位于沿海,氢氨大基地集中在‘三北’地区,还存在因地理空间错配的资源调度问题。”
下游需求未起,电解水制氢设备端却已卷得凶猛。据行业机构SMM统计,截至三季度末,今年电解槽招标项目数为12个,合计716MW,同比下降了30%以上;电解槽出货量800MW,同比下降了50%;而与此同时,国内电解槽产能已达35GW,部分企业还在进行1-2GW的产线建设。
采购价格方面,11月初,中国能建公示2024年制氢设备集中采购项目中标价格,碱性(ALK)电解槽均价约602万元/套,较上年均价下降80万元。其中,今年最低中标价为521万元/套,比去年最低中标价减少了134万元。
出海破“卷”
“未来中国还有哪些行业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复刻光伏的成长逻辑?我觉得氢能会有一张门票。” 险峰长青新能源投资人骆潇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氢能出海是个好方向,经年初研究发现,已有两三家海外氢储能公司能斩获上亿元人民币的订单,也有初创企业一次直播就签下了40多个国家的千把台订单。“外国企业先吃螃蟹验证市场,但成本竞争不过中国公司,这或许是国内一些头部氢能企业积极推动内销转出口的原因。”
产能过度扩张的现状加剧行业竞争压力,部分有能力的电解槽企业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9月11日,远景能源披露消息称,公司已与西班牙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西班牙建设氢能装备工厂,布局绿氢产业链。第一财经记者从远景能源方面获悉,公司计划与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投资10亿美元,在西班牙打造全球领先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和氢能设备工厂。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以来,隆基氢能、天合集团旗下天合元氢、中电丰业三家氢能企业已先后宣布布局西班牙氢能市场,在当地开发绿氢项目。
中电丰业、远景能源均强调,西班牙是欧洲推动绿色转型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光伏和绿氢的主要供应国。西班牙气候法案规定,到2030年,该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比重从目前的约20%提升至4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目前的约40%提升至74%。在绿氢领域,西班牙计划在2030年前建设11GW的电解槽产能,成为欧洲绿氢的主要供应国。
一家正在西班牙开发绿氢项目的中国电解槽设备制造商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海外设厂要面临的不光是严格的标准互认,还有包括人工、材料等各方面成本抬高等问题,但总体算下来还是比在国内有得赚。
“我们不做大的冒进,而要稳中求进、小步快跑。因为行业现在的盈利能力和方方面面,还不足以支撑公司全盘走出去。”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在日前举办的2024彭博新能源财经上海峰会上表示,公司长期致力于国际化,未来的出海节奏将坚持产品营销和技术研发先行一步,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并聘任当地研发人员,再考虑布局工厂,最终实现品牌走出去。“根基是做好产品创新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来自国外代理商、生产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何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