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农林混植栽培 降低东北季风盐害

澎湖县政顾问施纯坚7日在县务会议演讲澎湖农业发展模式,他主张广植柽柳防风林,可以改变澎湖景观,以及改善农作生产环境,获得县政府的支持。(澎湖县政府提供/林瑞益澎湖传真)

澎湖县政顾问施纯坚7日在县务会议演讲澎湖农业发展模式,应增加绿篱挡风,减少盐害问题。广植无叶柽柳,此也可以改变澎湖冬季给人枯黄、萧瑟的刻板印象。这获得澎湖县长赖峰伟的支持。

赖峰伟表示,「农林混植栽培模式」可大幅降低东北季风盐害,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稳定生产,他支持扩大种植柽柳防风林,提供农作物安全屏障。

施纯坚说,澎湖冬季季风平均风速10m/s以上、风期长达130天以上,东北风挟带「盐雾」,空气中盐分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与景观,应增加绿篱挡风,减少盐害问题。澎湖先民过去在农地以咾咕石、土堆、芦竹、萱草防风,代表先民的智慧,近代使用塑胶网防风,但有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疑虑。

高雄区农业改良场澎湖分场助理研究员邱永源与主任蔡永皞从30余种树种中筛选出抗风耐盐树种无叶柽柳,以农林混植栽培模式,自1992年起无叶柽柳经高雄场澎湖分场评估、引进、试验及推广,成功将无叶柽柳应用于澎湖地区农林混植模式中。

无叶柽柳生命力极强,根可深至10公尺,广达34公尺,树高达18公尺,少病虫害,具抗风耐盐逆境、繁殖种子或扦插容易,及可重复修剪成为绿篱的特性。

施纯坚建议,从公有地以专区方式做起,进而在全县的公有地采东西向适当距离与巷道广植柽柳防风林,借此翻转澎湖冬季枯黄、萧瑟的刻板印象,改变澎湖岛屿景观,并改善农作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