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财政收入增长是中国经济回升的结果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根据日前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1万亿元,增长6.4%;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财政收入与GDP基本上实现了同步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是中国经济回升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财政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最主要的因素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拉低了基数。2022年,由于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0.6%。2022年国内增值税48717亿元,比上年下降23.3%。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收入下降对财政收入增长有较大的影响。2023年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国内增值税69332亿元,同比增长42.3%。
2023年全国31省份财政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这说明经济回升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是全面的。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状况有一定差异,地区性因素值得进一步关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6.7%、6.9%、10.7%和12%。总体上看,地区经济增速的快慢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对特定资源丰富地区的财政收入带来直接影响。总之,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既是经济回升的结果,也为中国经济更好的明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6万亿元,同比增长5.4%,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体现。2023年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且在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仅体现在财政支出总量上,而且还为不同层级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是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而发行的,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这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财政。1万亿元国债有相当部分资金可以在2024年使用,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表现在减税降费政策的继续优化完善上。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资金规模超过2.2万亿元,可见减税降费政策的力度,这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要求是一致的。减税降费政策连续实施多年且力度大,本就该不断优化。2023年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不仅进一步减低经营主体的税费负担,而且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年初及早明确,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又作优化,减税降费政策的灵活性让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专项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23年专项债券规模达到3.8万亿元,这与积极财政政策加力的要求是一致的。专项债提效表现在优先支持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上,表现在聚焦重点上。专项债券投资领域扩大到11个,适应了项目投资资金需求的满足需要;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扩展到15个,这对于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启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守住风险防范的底线,必须进一步筑牢防范风险底线。做好财政工作,必须高度关注地方财政风险,特别是其中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23年推动制定的一揽子化债方案,通过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地方债风险完全可以得到有效防范。对于地方财政运行风险,兜牢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一直是重点工作。2023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规模达到10.29万亿元,且向“三保”支出压力大、财力薄弱地区倾斜。引导省级下沉财力,也有利于守住基层“三保”底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还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这对做好财政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唯有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才能真正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