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生活报]合肥三色交织的历史名城
说起合肥,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两个胖子结婚”这个儿时的谜语。实际上,合肥最早的名称应作合淝,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后来改淝为肥,这才成了合肥。合肥是座与水有缘的城市,除了被淝河环抱之外,城市东南方还坐落着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而作为合肥母亲河的南淝河,在滋润了城市与乡村后最终注入巢湖。合肥的历史也像极了湍流不断的淝河与烟波浩渺的巢湖,既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又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如今,合肥正凭借着其传统与内涵凝结出的智慧,思考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就让我们踏着几位历史名人色彩斑斓的足迹,来探寻合肥如今的魅力所在吧!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的某天清晨,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亲率800精兵冲入孙权十万大军的阵中。他一马当先,左冲右突,杀得平素喜欢亲自动手猎虎的孙权不敢应战,孙权军大败。十余天后,张辽又趁孙权撤军之机率军追击,差点将孙权逼入死地。此役过后,张辽名声大振,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这一次战役就发生在合肥的逍遥津,史称逍遥津之战。
爱好历史的朋友很多都喜欢依照史书的记载寻访某某故地,然后站在那里遥想当年。但仰慕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因为逍遥津故地如今已成了合肥市中一座大型城市公园。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园中草木繁茂,百花盛开,飞鸟翱翔,游鱼自在,山如屏画,水似砚台,亭台楼榭遍布其间,男女老少随意往来。身处这样一幅画面里,再热情的三国迷恐怕也想象不出当年战场的惨烈了。
像逍遥津这样的城市公园,在合肥市还有很多,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环绕老城城墙修建的环城公园。上世纪50年代,因历史原因,由宋代一直留存下来的老城墙被拆除,在城墙旧址修起了环城马路,并在马路两侧广植树木。1980年,合肥市在环城马路的基础上兴建环城公园,历时10年方才建成。环城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城各处的地形特点,于高耸处积土为山,于低洼处挖土为池,于平缓处广植林木,还将逍遥津公园也融入环城公园的一角,公园的设计者可谓匠心独具。如今,环城公园成了合肥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绿色与水色成为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两个色调。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为自己家乡当年被拆掉的城墙惋惜。但与北京等地不同的是,合肥人找到了将过去的遗憾变为今天的福祉的方法。合肥人总爱强调自己的城市具有创新的城市精神,可能环城公园就是这一精神的例证吧。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9%,堪称一座建在公园中的城市。
黑色,水上新世界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一位28岁的庐州(合肥在宋代时称庐州)青年高中进士后却辞官不赴,回到家中侍奉年事已高的父母。直到8年后父母辞世,这位至孝的进士老爷才肯出山,先后就任多地的知县、知州、判官、转运使等官职。由于他在地方为政有方、为官清廉、断案如神,获得了皇帝的青睐,便加他龙图阁直学士的荣衔并权知开封府。说到这里,这位古人的名字也不再是秘密了,他就是开封的那位包青天——包拯。
包拯被民间尊称为包公,他的故事始终与开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让很多合肥人感到不平。毕竟,包公是位地道的合肥人。合肥人在城南风水最好的地方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名为包孝肃公祠,以此纪念这位受国人万世景仰的黑脸老乡。
说到风水又说到黑色,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合肥坐拥的最好的一片水——巢湖。很多人都认为巢湖应该在巢湖市,但实际上巢湖呈V字型,东边属于巢湖市,西边就紧挨着合肥市了。巢湖位于合肥市东南方,从合肥市驱车前往巢湖,可以走近年来新修的双向14车道的徽州大道,大概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湖中物产丰富,景色壮美,造就了皖中这一片鱼米之乡。合肥人对巢湖最为重视,除了每年投入大量精力保护巢湖自然生态之外,还根据当地特点开辟了一个滨湖新区,作为合肥市下一步发展的新方向。在合肥市未来的规划中,滨湖新区将成为合肥人功能最全的休闲娱乐场所。美好的远景规划都已完成,各个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在风水学中,建筑讲究“前有照”,也就是前面要有水。巢湖刚好静静地躺在合肥面前,成为整个城市的“照”。此外,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水的代表颜色是黑色。黑脸的包公激励着合肥人公正无私地生活,而黑色的巢湖水则引导着合肥人放松休闲地生活。
媲美悉尼歌剧院的合肥大剧院,在水色的映衬下独具风韵。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月二十一日,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今下关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尽的苦难,也为日本留下了春帆楼、李鸿章道和那块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的著名石碑。
历史的功过一言难表,但李中堂从那以后却再也没有重建海军的雄心,他和他的淮军政治集团通过称霸海洋而建立军事强国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转眼之间,一个世纪的时光匆匆流过,合肥人李鸿章一手建立的淮军早已成为历史书上的图文,但淮军战斗和生活过的痕迹却仍旧烙在合肥的土地上。
在合肥乡间有很多圩堡,圩是堤坝之意,圩堡则兼具防水与防人的双重作用。而修筑圩堡的,就是跟着李鸿章出生入死后衣锦还乡的淮军将领们。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所以发了财的将军们对家乡的治安很不放心,便纷纷发挥自己的军事特长,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圩堡留到现在,因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和文化遗存,倒成了合肥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只不过,这些圩堡毕竟缺乏了李鸿章当年创办新式海军时心向大海的胸怀和气度,不太符合如今合肥人的气质了。合肥人打骨子里还是推崇李鸿章那种海洋野心的,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在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街中,还给李鸿章保留了一处三进三出的故居。在这风流繁华之地,合肥人在熙来攘往的闹市中,或许都会对百年前为中华民族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的李鸿章感到自豪吧!而他们也都会跟随着李鸿章眼望大海的视野,去为合肥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