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小贷增资 龙头综合助农机构冲刺港交所
本报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在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过程中,除了以农信农商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优化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非传统新型金融机构也在发挥助农力量,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前,天眼查显示,漯河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漯河中和农信小贷”)发生工商信息变更,其注册资本从“200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30000万元人民币”。漯河中和农信小贷成立于2021年7月,法定代表人为李真,经营范围包括小额贷款业务、财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其背后唯一股东为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而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又是近期向香港主板提交上市申请的中和农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的全资附属公司。
对于旗下小贷注册资本金变动以及公司后续具体战略规划,《中国经营报》记者向中和农信发去采访函,中和农信相关人士表示,由于近期处于静默期,暂时无法接受采访。
江苏微金创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对记者表示,目前地方小贷继续增资的情况相对较少,主动增资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类是拥有互联网背景的小贷公司,或者一些小贷公司与有场景、流量资源的机构进一步扩大规模,再或是与银行合作。第二类就是自我业务发展拥有区别于其他行业公司的特色之路,仍有向上增长提高贷款余额的需求与空间。中和农信显然属于后者,正在进一步拓宽业务发展空间。
小额信贷业务占总收入七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农村普惠信贷服务业务,中和农信在2022年实现18.35亿元收入,该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5.5%。
根据招股书,农村普惠信贷服务当前是中和农信收入贡献最大的部分,分别占中和农信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3年9月30日九个月总收入的74.7%、75.5%及65%。同期,农业生产服务分别占总收入的17.9%、17.2%及27.3%,农村消费品及服务分别占总收入的8.3%、7.3%及7.5%。
对于助农机构,如何实现盈利一直是摆在所有机构面前的难题。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服务农村居民扎根农村地区的线下服务网络模式,中和农信已实现持续盈利,其在2021年至2023年三季度间的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5.1亿元、4.7亿元、4.5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23%、19%、20%。
记者在招股书中看到,中和农信对于以往记录期内对经营业绩做出重大贡献的附属公司罗列中,共有9家,其中4家为小额贷款公司,主营小额贷款业务。具体为内蒙古中和农信农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中和农信小贷”)、海南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河北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内蒙古中和农信小贷成立于2016年4月22日,注册资本金为25000万元人民币。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地方小贷增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增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三是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022年9月,中和农信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和农信在内蒙古自治区为众多居民提供贷款服务,当地农户在获得中和农信贷款帮助后,走上了创业之路,其中一位农户从白手起家到已经经营上千亩的土地。
招股书显示,中和农信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及合作信托公司设立的信托计划为部分信贷产品拨付资金,将有关资金记录为表内贷款。而撮合合作银行拨付资金的信贷产品,记录为表外贷款。
截至2021年、2022年及2023年9月30日,通过中和农信获得的贷款总在贷余额分别为150亿元、152亿元、176亿元,其中71.1%、65.1%及57.2%是由中和农信出资。
嵇少峰直言,助农小贷发展最大的痛点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因为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限制条件,其资金来源渠道和成本都是不小的问题。
可以看到的是,在资金来源方面,截至2023年9月30日,中和农信共拥有14家小额贷款公司,包括分别注册在重庆市和海南省的两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位于国内12个省级区域内的12家区域(地方)小额贷款公司。截至同一日,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出资的贷款总在贷余额为61亿元,有关资金包括股东股权融资筹集资金、经营所得现金、向国内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借款以及发行的ABS(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23年9月30日,通过信托计划提供贷款总在贷余额为39亿元。
小农户占90%
自2008年成立至今,中和农信累计为280万名客户提供了超过690万笔、1387亿元的小额贷款。从数据来看,每个借款人的贷款金额平均为4.95万元,每笔贷款金额平均为2.01万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农村常住人口约4.91亿,农村经营主体中98%均为小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主。近年来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然而农村用户群体仍面临缺乏定制化产品及服务、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等多重痛点,以至于未能被充分服务。
2022年,中和农信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多年经营农村市场建立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中和农信并没有止步于小额信贷,而是不断尝试拓展服务农户的边界。2020年,中和农信的新业务板块之一,中和农服在内蒙古地区搭建起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农业基地,以解决传统农资及农产品流通领域层级多、效率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关键问题,从服务端探索改善分散的小微农户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新思路。在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的实践过程中,中和农信坚持业务标准化与服务本地化,以“离客户最近”的差异性服务帮助农户。“过去很多农户想要获得贷款,都是卡在了没有征信记录上,由于征信的空白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我们可以为他提供第一笔贷款。这种‘近’,不仅是物理意义上‘近’——‘服务就在村里’,也是心理上的亲近与信任。并且这种‘近’也使得公司对市场发展变化有着最灵敏的感知。”
在中和农信招股书信贷客户画像中,小农户占90.2%,初中及以下学历客户占70.3%,女性用户占69.1%,少数民族占20.2%。这些客户在获得贷款后,有88.3%用于生产经营,用途最多的依次是农业生产、批发及零售、服务业等,占比分别为48.5%、14.1%、11.7%。
农村市场非传统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
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一大目标。
招股书显示,中和农信的业务起源于1996年国务院和世界银行在国内合作的小额信贷等多途径扶贫试点项目。
通过近30年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截至2023年9月30日,中和农信的业务覆盖全国21个省份的近500个县域,共计超过10万个村庄,辐射近2亿农村人口,并且在近500个农村本地服务网点中依靠超过6400名服务团队成员和超过11.8万人的村级合作伙伴直达农村用户。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总贷款余额统计,中和农信在面向中国农村市场的非传统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占据8.1%的市场份额,该时期内面向国内农村市场的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总和不过9.1%。
按同一时期商品交易总额统计,中和农信在面向中国农村市场的线上农资和农机具销售商中同样排行第一。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中和农信成为行业头部助农机构源于两大原因,股东资本加持,既发展线上线下联合的信贷模式,又扎根农村根据当地特色可持续运营的发展模式。
袁帅坦言,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商面临的痛点主要有三个,首先就是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其二是缺乏专业的团队和完善的业务体系,难以提供全面的、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其三是市场竞争激烈,对于自身竞争力与创新能力都是极大挑战。
袁帅说:“针对上述痛点,目前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一是加强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三是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加强风险控制,确保合规经营。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嵇少峰看来,中和农信能够成为行业第一的原因,除了对于普惠金融战略方向的坚守与前期发展股东和支持方带来的资源禀赋,也在于其团队的专业性。“其创始团队不仅研究过全球各种小微信贷模式,还根据中国的特点与中国农村的特点,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迭代与优化,走在非银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前沿。”
“除此之外,还有其整体发展的创新精神,这几年拓展出围绕农村客群的、更为丰富的产业服务和技能服务的一些政策,把单纯的金融组织向多元化服务农村生态的方向发展。”嵇少峰补充道。
前述中和农信有关负责人也曾经告诉记者,中和农信在小额信贷之外,不断尝试拓展服务农户的边界。2020年,中和农信的新业务板块之一——中和农服在内蒙古地区搭建起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农业基地,以解决传统农资及农产品流通领域层级多、效率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关键问题,从服务端探索改善分散的小微农户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新思路。
一直以来,中和农信广受各路资本看好,从2010年开始,中和农信得到过红杉中国、TPG、蚂蚁集团、安大略省教师基金会、浙江协同创新、中金、国际金融公司、阳光盛和、兰亭投资、ABC Impact、Inclusive Growth、Stream Contribution等投资。
目前,中和农信的第一大股东是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公司TPG(TPG.O),其通过旗下的联属公司The Rise Fund(新加坡)和NewQuest(新加坡),合计持有中和农信28.66%的股权。第二大股东蚂蚁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API(香港)持有中和农信27.36%的股权。
(编辑:何莎莎 审核:朱紫云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