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古稀
恰同学古稀
文 | 陈茂生
TONIGHT
夜读
“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在唯美的李商隐笔下“七十”成了“佳期”。如此,恰同学古稀,也临佳期。
我们这一批人有点特别,“同学+邻居”是最主流的交互模式。男孩子从小一起赤屁股、打弹子,女孩子自幼扎堆办家家、跳皮筋;不仅小学一个班而且“成建制”升到中学,于是年少轻狂的那点“隐私”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糗事罢了。所谓:谁不知道谁呀?也因为知根知底,有几个家长曾有心促成几对婚姻,最终却都没牵过手。大家以“劳碌”为命,辛苦一生难有大作为。论文功,没有专家教授;论武略,没有老板董事长;最多是个班组长、部门经理之类;不少提早退休了,还巴巴结结到小店铺打个工,赚点辛苦钱。
十多年前刚“接”上头时激动万分,轰轰烈烈办了一场集体花甲寿宴,当年的班主任应邀莅临,发言时数度哽咽。以后有车开车,有力出力,浩浩荡荡到崇明寻找当年学农的生产队,和曾借住农户的房东。随后就是“建群”,每天一早一晚热闹非凡,因为熟悉,问候便从父母兄弟姐妹开始,七大姑八大姨都轮一遍,聊最多的还是生活之不易,聊天中有外工、市农、农场、插队、病退,顶替、下岗、买断、内退、返聘……这些名词真应编本词典,不怕过段时间会搞不清爽,也便于知晓、解析那段时光。当然也有还在保险公司兼职的怯生生说一句“有兴趣吗?这个产品收益率蛮高的”,群里顿时无语。
如今,即便已是“下半场”还是要聊。不过都已成家中老大、儿孙绕膝了,话风就有所不同。因为众人皆自诩“跌停板”最大希望就是儿女的价值持续飘红,至少预期“看涨”,所以但凡有丁点能摆上台面的就毫不谦虚,觉得比当年升职加薪更有脸面。最直接的就是得瑟儿女收入,刚听得月薪几万的,就有年薪几十万的应声而起,却没听到有百万的,据说即便有也不吭声了。工资终是衡量价值的主要量化指标,虽然有点俗,只要合理合法。当然也是说者有劲,听者有趣,一听而已,无非就是人老珠黄的老头老太跟着沾了一点亮罢了。
也有黑马“亮剑”的。某同学女儿四十不婚,体型还较丰硕,以至于往日聊到下一代,这老兄立刻“调频道”。哪知那位宝贝千金决然练路跑,不仅提升颜值、“马甲线”分明,而且还到大洋彼岸跑了全程“洛马”与“旧马”,老头子喉咙马上“乓乓响”唯恐人不知,不知“阿拉女儿结棍、有苗头嘛”,一个菜鸟小白拿到国外著名马拉松赛资格,与金发碧眼职业跑手并肩跑全程,的确很是厉害,尽管没得金牌,谁敢说“这个不算啥”,要么也跑四十多公里来试试?
当然也有不少在“上半场”没遇到的新问题:丁克、二宝、不婚、离婚乃至再婚,老屋征收费分配等等。以前还当作“家丑”有所忌惮,如今既是“佳期”就无所顾忌直接开讲。外表涂脂抹粉、穿金戴银的“古稀”们其实很传统,对那些新事物看不惯、放不下、想不落,还“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甚至有点“讲不得”的焦虑,更有点“不敢讲”的郁闷,只能对着老同学“竹筒倒豆子”图个口快。
以往一条弄堂的,如今已星散在城市的东南西北甚至大洋彼岸,好在现代科技昌明,微信群里的“下半场”依然美妙:早上问好、中午吃饱、晚上炫耀;儿子敬孝、女儿“棉袄”,长叹短嘘,熄灯睡觉。唯有恰同学古稀,挥斥方遒一如当年。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陈茂生
编辑:顾金华
诵读:常书悦(复旦大学)
音频剪辑:宁杨(复旦大学)
视觉/封面:邱丽娜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