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舰国造1960年就做了!淡水渔人码头秘密打造「武昌艇队」
▲1960年曾在淡水实施「潜舰国造」。(图/取自新北市政府)
为了避免发生战争时,台湾遭到敌军潜舰封锁,「潜舰国造」一直是总统蔡英文上任后的重点政策,但事实上早在1960年就曾经实施名为「海昌计划」的建造潜舰计划,而地点也不在什么偏远的穷乡僻壤,就在邻近台北市的淡水渔人码头的「海军第三造船厂淡水分厂」。
虽说是「潜舰国造」,但实际上一开始建造的只是最多6名乘员操作的「潜爆艇」,长57呎,高12呎2吋,主压力舱直径6呎5吋,水面重量45吨、潜航重量50吨,潜航最大速率6.5节,航居天数号称30天,但艇上毫无生活装备,根本不可能。
「潜爆艇」这种武器则要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义大利,当时的潜爆艇乘员为2名蛙人,驶近目标下方后,蛙人再安装爆雷加以破坏,在1941年时义大利就曾以这种战法在埃及亚历山卓击沉英军的伊莉莎白女王号。
▲台湾最早建造其实是潜爆艇,而非潜舰。(图/翻摄自中国海军月刊)
军方命令时任驻义大利武官的汪希苓(后来卷入江南案),探询是否有厂商能做出类似义大利的潜爆艇,有无在台湾建造的可能,当他与义大利海军接洽后得知,这种潜爆艇在二战时由海军自行建造,战后已经成为一种运动器材,有一名退役蛙人普西瑞尼,从事这种潜艇制造的生意。
汪希苓在接洽后,将潜爆艇的相关零件运到台湾,并于1960年7月抵台进行组装作业,地点挑选在淡水渔人码头的「海军第三造船厂淡水分厂」。当时的计划是义大利原厂建造4艘,台湾自力仿造3艘,于1964年编入海军称为「海昌队」,1965年开始改称「海昌艇队」。
尽管「海昌计划」顺利造艇并成军,但成军之后才发现水下小艇无法长距离航行,作战时需先以运输舰运抵攻击目标附近再释放,在海军缺乏适当的水下母舰支援的情况下,欲运用此类小艇执行特种作战之难度明显困难,再者,小艇所携带之水雷,对港湾中的花岗岩或混凝土建筑 破坏力甚微,最终这7艘潜爆艇没有任何战绩,这7艘小艇在1970年并入海军水下爆破大队,改称海昌中队,由于装备老化等因素,最后于1973年解散。
虽然这7艘小艇的命运如此唏嘘,但也并非毫无贡献,因为「海昌计划」的缘故,台湾日后向义大利订购另外两艘微型潜艇,也就是武昌计划,成为海军第一代潜艇部队之海蛟艇与海龙艇。
▼ S-2 海龙号。(图/翻摄自中国海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