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进真宇宙 台厂新机会来了
余政宪表示,这几年对太空产业的关注比过去高很多,尤其是低轨卫星带来的革命,但这也暴露出台湾人才不足的弱点,除了太空中心外,大概只有4、500人。
余宪政说,虽然直接从事太空的人才不多,但台湾人才在元件端和次系统端都有很多人才,因此国外大厂发展低轨卫星时,都想到台湾,鼓励业者跨到这一个领域。
他指出,卫星愈做愈小,过去有好几吨,要卡车运送,现在只要洗衣机大小,而且元件愈做愈精密,成本也要快速降低,数量有爆炸性发展,卫星三到五年就要换代,技术会持续演进。
明泰技术长蔡文濬则引Space X创办人马斯克的谈话:「低轨卫星最重要的是降低制造降低成本。」这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是很重要的挑战,台湾在太空新兴科技可能不如其他大国,却能做出量产和大幅降低成本的产品,这些与半导体息息相关。
产品要上太空,就要先拿到「太空规」,就是获得太空认证。安碁资讯董事长施宣辉呼吁,政府应该有计划性地协助厂商,取得元件、模组测试太空规的机会,才能进一步上太空,在辐射、温差等方面,都可以做很多研究。未来低轨卫星的寿命约五到七年,跟一般笔电差不多,现代卫星发射频率变高,价格会便宜很多,台厂优势就是让卫星IT化,并且创造200颗以上的星群,发挥台湾生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