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细分蓝海市场:商用车智能化走向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巩兆恩 报道

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在“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的共识下,智能化竞争成为车企新的发展高地和战略支点,各方在智能化争夺战的比拼明显提速,而该领域中的主角却总是聚焦于乘用车对传统用车场景的升级,忽视了被低估的商用车市场,同样开始发力。

近期,多家商用车企发布2024年三季度财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汽车行业整体利润陷入低点时,多数商用车企反而做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电动化、智能化产品的发力与海外市场的增长是企业对于良好业绩表现在财报中给出的原因。

潍柴动力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83%,押注推出轻量化、长续航、智能化的新能源重卡产品;宇通客车采用自主研发和战略合作的方式,加速布局协同式感知、障碍物行为预测、智能驾驶控制策略等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加速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示范应用;一汽解放20亿元定增落地利好公司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以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浪潮席卷至汽车行业,车企方面,众多商用车企业提前起跳,卡位智车市场;机构方面,中国汽研联合多方发起的行业首个《IVISTA中国商用车智能专项测评》体系框架发布,为猛增的市场设下标准线,商用车行业酝酿着一场智能化的巨变。

“在商用车领域,智能化同样是企业未来在技术上竞争的高地。”中国汽研整车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商用车智能化发展将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和服务物流行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未来商用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政策严管、安全提标、企业增效和从业者降本的多重挑战下,商用车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上游看向智能化,一方面是满足交通运输部《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系列标准扩大主被动安全要求的车型范围的政府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于迎合资本市场视商用车为高阶自动驾驶落地的最佳路径,商业化前景广阔的技术投资需求。

乘用车疯狂进军智能化,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主,但主要面向的依然是个人用户,而商用车包括城市公交、旅游大巴、运输重卡、清洁用车等载货、载人和专用车三大门类,覆盖城市交通、智慧物流、农业装备、绿色清洁等众多公共领域,从产品谱系上来说其智能化服务范围就大于乘用车。

这也意味着,聚焦到商用车每一个细分领域加速智能化,都有多个智能场景可想象、可落地。

区别于乘用车领域,陈雄指出商用车走向智能化,率先指向运营效率的提高,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车辆的智能调度,根据货物需求、车辆位置、路况等因素,合理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和任务分配,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

同时,搭载当前市场热议的主动安全系统,包括自动紧急制动、盲区监测、疲劳监测等,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潜在的危险,在商用车通常行驶里程长、工作时间久的现实难题下,借助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降低驾驶员的操作强度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行驶安全性。

智能化的进阶延伸到商用车领域,同步带来降本的新思路。一方面通过智能控制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如根据路况和负载自动调整发动机功率输出,降低油耗;未来当完全的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实现,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对驾驶员的需求,降低人力的投入。

如果说乘用车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司机的双手,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移动出行方式,向“更聪明”“更便捷”“更舒适”发展,那么旨在提高效率、强化安全、降低成本的商用车智能化,则显得愈发现实,击中商用车领域的现存难题,同时也更加迫切。

就目前多个领域的商用车智能化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已配备了如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等较为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车联网系统也不断发展,通过车载终端设备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控、调度管理、油耗管理等功能;物流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车辆的位置、行驶状态、货物信息等,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总体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近几年,政策暖风频吹支持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于去年11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智能网联商用车的准入和上路通行提供了政策依据。

行业方面,首个智能化专项测评——《IVISTA中国商用车智能专项测评》发布,健全和完善商用车标准法规与测试评价体系,成为保障商用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针对轻型商用车(LCV车型)与重型商用车(HGV车型)开展测评体系研究,从驾驶安全、辅助安全、被动安全以及应急安全、全生命周期经济性(TCO)等多个维度共11个方面开展测评研究,行业发展走向标准化与体系化,合理推动商用车智能安全技术提升。

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整车企业等多方联动下,有业内人士称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高新技术已经在商用车行业落地,随着未来行业、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掌握真实技术实力的优势会逐步体现、更加明显。

前三季度商用车市场表现出色,海外市场无法忽视。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商用车出口达到67.9万辆,同比增长23.6%。其中,重卡占比达到39.3%,约为26.68万辆,相当于2023年全年重卡出口销量。

出口成为商用车市场的另一大增量,全球化市场在量、利上加速成为商用车企增长的第二曲线。

就全球市场来看,近些年我国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汽车契机实现弯道超车,电能抢占先机后又先行在智能化上发力,多个乘用车企站在智能化高地并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认可,但在商用车领域,陈雄坦言其整体水平距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具体来看,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商用车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部分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反观国内商用车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国内的标准法规和测试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首个测评体系才刚刚发布,行业整体对于商用车智能化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验证还不够充分。

据悉,《IVISTA中国商用车智能专项测评》中工况的设计,基于中国道路交通场景,尤其是中国典型道路场景,同时与国际测评体系Euro NCAP保持一致的测评场景,形成联动,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支持,旨在提升国内商用车安全性能的同时,满足国内商用车出海需求。

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不可逆,智能化水平势必是未来衡量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要守住当前的海外市场,并寻求更大的增量,就需要加速补齐与国际商用车领域智能化水平的差距,并实现赶超。

弥补国内商用车智能化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速“出海”,陈雄建议可加大对智能传感器、线控底盘、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商用车智能化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建立完善的测试体系,对商用车的智能化技术进行全面、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强产业链合作、推动跨界融合。

将眼光拉长放置整个产业链,商用车企业联动与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物流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商用车智能化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在“双碳”战略下,道路运输行业正在经历“公转铁”“公转水”及多式联运转型,运量趋于饱和。商用车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上游,进入发展全新阶段,智能化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展,从传统链式演变成产业链上下游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问路智能化,看向全球化,商用车还需在行业体系规范与标准下,持续扩宽智能化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