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山峦与村落的低语 屏东平地森林公园装置艺术启用

《纳》运用300根国产桂竹、刺竹及钢构创作而成,上方透空,下方圆镜反映出天空,在森林中与光影交织出诗意场域。(罗琦文摄)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屏东分署4日在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公园举行「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展览,首件装置艺术作品《纳》也在林中亮相,这座运用300根国产桂竹、刺竹及钢构的艺术作品,让参观者体验竹材在森林中与光影交织出的诗意场域,借由人与艺术品的互动,唤起大众对国产竹材应用的重视。

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公园的竹艺装置艺术《纳》正式启用。(罗琦文摄)

林保屏东分署长杨瑞芬表示,林业保育署近几年在振兴提升竹产业的计划中,希望透过不同的面向与途径,让更多人知道竹材的运用是可以很多元的,不仅适用于建筑、家具及各类生活用品,有许多产业经济价值,艺术创作也可以设在平地森林园区,让大家透过这个艺术创作,传达出竹材多元可能性,包括在环境教育上的净零碳排与永续环境。

《纳》可躺、可坐、可卧,人与自然可以和这项艺术品互动。(罗琦文摄)

林保屏东分署长杨瑞芬说明设置《纳》的缘由,是希望借由装置艺术展现竹材的多元运用。(罗琦文摄)

杨瑞芬说,透过人与自然和这项创作互动,可躺、可坐、可卧,但也呼吁民众爱惜艺术品,上去的人数尽量在10人以内,上去时也最好脱下鞋子,不要在艺艺品上蹦跳,让更多人可以来欣赏。

出席开幕仪式的立委伍丽华表示,感谢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屏东分署近年来与多位原住民艺术家合作,将原民传统工艺及音乐创作融入林后四林园区各个角落;期待以「山、村共生」展览为序幕,开展未来与园区更多元的合作机会。

创作竹艺装置艺术《纳》的禹禹艺术工作室艺术家陈禹廷表示,这座作品正是林后四林园区理念的具体呈现,结合在地竹材与艺术创作,让自然诗意地将生态与文化凝聚于一体,象征自然的共融与包容,期望借此唤醒人们对土地深层的情感连结。

林保屏东分署表示,林后四林园区作为台湾浅山生态保育及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10年来秉持「山、水、园、林」的理念,不断推动在地自然资源的创新应用。园区以低海拔镶嵌地景串联山村部落、平地农业与浅山生态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本次展览以国产竹材为载体,象征对土地与生态的尊重之心,传递「山、村共生」的核心理念,进而鼓励更多人认识台湾竹材的价值与应用潜力,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