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塔吉克 刘湘晨记录帕米尔
中国纪录片导演刘湘晨大学读中文系,曾当过老师、期刊编辑,他没学过一天摄影课,后来却成了纪录片导演。一九九六年他首度进入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拍摄记录当地塔吉克民族的纪录片《太阳部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续播放四年,感动许多观众。十多年来又陆续拍摄以新疆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海拔5300米的古那》、《阿希克》、《大河沿》等纪录片,近日他在台出版书写帕米尔高原的《天之摇篮》一书。
外型粗犷豪放的刘湘晨出生于中国东北长春,幼时随父母迁居新疆,大学时曾到上海读书,但新疆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九九六年他决定造访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最西端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当时,他从公路的尽头翻越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连续走上七天,才来到这个住着色勒库塔吉克族人、位在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的河谷小村落,也开启了他的导演之路。「每次走这条路来,我都得靠十几头牦牛帮我背负大半年份的汽油、面粉、发电机等家当,看着牠们走在雪地上,总是让我很心疼。」
心疼的心情,正是刘湘晨面对这个美丽之境,想为他们记录一切的初衷。在《天之摇篮》中,他描写多年来他与高原塔吉克人的相处互动,以及他们的宗教、祭仪、生命与人生观。
刘湘晨表示,高原塔吉克人生存的环境严酷,四季下雪,因为没有大片草场,畜牧人家每年得带着一季的家当、赶着大批羊群踏上长途到夏牧场去,这个长达十五天的「转场」是家家每年必经的大事,所历经的艰难也是每家的共同记忆。
因此,书中以大量篇幅记录漫长的转场行程。他们大多在荒野间迁徙,曾走过河涛汹涌的断崖,以及正午时有如烧烤铁板的岩石路。他印象最深的是渡河时,因为水流急,河底石头尖利,骆驼无法行走,架桥难度又大,牧民父子俩便跳下水,来回把上百只小羊羔抱过河。
「我不止一次扑伏河边喝水,第一口无法吞咽,那种冰凉会让满口牙齿一时难以适应……很难想像,他们的两条腿是不是还有知觉。」
刘湘晨说,在这个远离文明的化外之境,人的相互依存是生存最重要的支撑,这里的美景更让来自都市的他觉得近乎「奢侈」。他得知两条通往这里的采矿及国防公路即将开通,心中有了更急切的使命感。「享受巨大文明或保留文化遗迹,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出路,但至少我要将这即将消失的一切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