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業化」超過脱碳速度 歐盟嚴苛減碳加劇德國衰退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也发起大罢工,抗议福斯汽车(Volkswagen)闭厂与降薪计划。 法新社
德国核心制造业近年纷纷关厂与外移,工业陷入寒冬。专家警告,目前德国「去工业化」速度已超过脱碳进程,呼吁政府调整过激减碳政策,避免汽车与能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衰退。
德国工业近日坏消息不断,先是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宣布裁减40%员工,昨日「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也发起大罢工,抗议福斯汽车(Volkswagen)闭厂与降薪计划。
此外,汽车供应链制造商博世(Bosch)和马牌集团(Continental)也纷纷传出裁员与业务缩减消息,德国能源密集与汽车工业正面临严峻危机。
经研机构慕尼黑衣佛研究所(Ifo Institute)报告分析,德国工业产值自2018年以来持续滑落,整体下降15%,汽车产业下降18%,超过30%的工业部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衣佛研究所所长菲斯特(Clemens Fuest)受「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专访时警告,「去工业化现象正加速蔓延,若不采取果断措施,德国经济竞争力恐面临深远影响。」
●欧盟严苛减碳政策 加剧德国工业衰退
衣佛研究所前所长、经济学家辛恩(Hans-WernerSinn)指出,欧盟严格气候政策是造成德国去工业化主因之一。
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2018年欧盟决议逐步淘汰内燃机引擎,并大幅压低车辆平均碳排标准。然而,这些要求技术上几乎无法达成,导致德国汽车产业深受打击。
辛恩表示,这项政策的「巧妙」之处,是希望车企将零碳排电动车纳入、降低车辆平均碳排放。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欺瞒,因为电动车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只是它发生在遥远的燃煤及天然气「发电厂的烟囱」中。
不只欧盟,德国本身「气候政策的极端化」是核心问题。
辛恩以联邦议会去年通过的「能源效率法」为例,指出该法案表面上推动能源转型,实则成为「去工业化法案」。根据该法,德国必须在2045年前将能源消耗总量削减45%,即使所有能源都来自绿能也不例外。
●欧盟过度监管 限缩德国工业灵活性
除了严格气候政策,欧盟过度监管也限缩德国工业发展弹性。
当前欧盟法律和直接生效的规章占德国立法30%,辛恩认为,这形成了一张紧密缠绕的网,像是「矮人用丝线束缚巨人格列佛(Gulliver)的把戏」,逐步削弱德国经济的灵活与竞争力。
「欧洲工业圆桌会议」(European Round Table forIndustry,ERT)主席伯尔斯梅尔(Jean-François vanBoxmeer)近日受德媒「商报」(Handelsblatt)采访时也指出,欧盟监管系统过于繁复,尤其在「市场集中度」审查方面,对跨国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阻力。
他表示,审查上欧盟倾向将27个成员国视为独立市场,而非一体化市场,这种做法大幅限制企业规模化经营潜力,对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产业及半导体等高研发支出产业尤其不利。
伯尔斯梅尔警告,这种监管模式使欧洲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迫使许多公司选择迁移至监管较少且政策稳定的地区,如美国或亚洲。他表示,「当欧洲生产成本过高且监管繁琐,企业毫不犹豫外移,这对欧洲工业基础是致命打击。」
此外伯尔斯梅也建议,欧洲应重新评估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角色。长期来看,氢能与核能将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选项,并批评德国关闭核电厂的政策「并不现实」,认为这使德国工业陷入更大困境。
提出若能落实前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MarioDraghi)今年9月在「欧洲竞争力报告」中的重要建议:同步思考「脱碳」(decabonization)与工业竞争力,或能亡羊补牢改善欧盟投资环境、减缓德国「去工业化」速度,为工业复苏与经济增长带来希望。